《传习录》之“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
标签:
传习录本体诚意为善去恶好好恶恶 |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
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功夫有深浅,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备注
守衡:王阳明弟子
鉴空衡平:语出《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
三言两语
王守仁:“恩心本自悦理义,如目本悦色,耳本悦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悦。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悦?”,结合本篇理解如下:目本悦色,耳本悦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悦。因此,好好色,恶恶臭,是人之本能,正常的欲望,符合天理。正常发展这些欲望,才能去好善恶恶。如果连正常的好善恶恶的欲望都因后来的蒙蔽不知道追去,目不悦色,耳不悦声,心不悦理,怎么能后来为善去恶呢?不能为善去恶,就不能格物,不能恢复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即至善,即天理。但是,如果不是正常的为善去恶,而是人为过度的刻意的去追求,虽然为善去恶,却不是心之本体,这个过程就不是诚意。心之本体是自然的为善去恶,即‘无有作善作恶’,未发之中,一发中节。
http://s5/middle/805ea30ctbb4823437001&690
http://s7/mw690/abb186b5gd5933edd5f46&690
目本悦色,符合天理。目本好色,正常欲望。知善恶才能为善去恶,最终才能恢复本性无善无恶。看美色美女美食不喜欢,只能说是伪装,或不符合人性天理,人性被蒙蔽而已。所以,心学不排斥正常的欲望。非程朱理学:灭人欲,存天理。而是“去人欲,存天理”。而且这个人欲,是私欲,是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