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之‘汝与回也,孰愈’篇
(2013-02-27 17:10:01)
标签:
弊病论点识见涵养心性讲求识见 |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
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息之,非许之。”
备注:
黄诚甫:名宗贤,字诚甫,宁波人,王阳明弟子,官至礼部侍郎。
汝与回也,孰愈: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人,孔子弟子。能言善辩,长于经商。
三言两语:
针对子贡的回答,孔子叹息道:“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字面上理解,是孔子自愧他与子贡在闻一知十的学习能力上,都不如颜回。但是王阳明理解为是启示子贡,而子贡回答没有弄清孔子问题的本意而感觉失望。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孔子在启示性提问,没有得到正确的回答之后,作为老师,他完全可以直接指出问题,让学生努力啊,而不该答非所问就不管了。针对在学识上用功,还是在心地上用功,传习录中另有论述,可以参考思考。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三言两语
在专涵养还是识见上,王阳明显然肯定前者。因为心学的要旨就是致良知,就是去人欲,存天理,恢复本性。所以说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空谈心性而不重视具体知识的学习,正是后世人批评攻击先生《心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但实际上,王阳明从来都没有只空谈心性。相反,心学谈去人欲,存天理,谈致良知,一直强调要在事上磨,讲求也是涵养,不讲求是涵养之志不真切的弊病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