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之薛侃篇论花草善恶
标签:
薛侃篇传习录私欲诚意花草 |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
http://t1.baidu.com/it/u=4128495223,3894565071&fm=23&gp=0.jpg
侃去花见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著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即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 、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做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又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看错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zhi)、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什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什么心?”
备注
无善无恶:语出《坛经 行由品第一》“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应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无有作好:语出《尚书洪范》:“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有其极,归其有极。”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意思是没有自私的好恶;遵王之道,意思是遵守王道、公道;会其有极:意思是会归于法度、准则。
裁成辅相:语出《周易 泰卦 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行不著,习不察:意思是这样做了,但不知道本来应当这样做。习惯之后,又不知道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故有所句:语出《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伯生:孟源,字伯生,王阳明弟子。
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著有《太极图说》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老师。他窗前的草不除,程颐问为什么,周回答说:“与自家意思一般。” 意思是草体现了天地的生意,周氏的心同天地相合,草不仅长在窗前,亦长在心中。
三言两语
这篇文章很长,很奥妙。学生薛侃与陆澄一样,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穷追不舍,而老师则循循善诱,耐心解答,指物作喻。如果是现在的老师,学问稍欠,要不理屈词穷,要不大声喝止,要不状告父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