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情,英雄气——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诗》赏析

(2010-01-31 14:02: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论文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成。它产生于北魏时期,以北魏和柔然之间的战争为历史背景,反映了一个平凡女子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诗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为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孝顺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反映出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操。

一、思想内容

千百年来,木兰的感人事迹一直在群众中流传不息。那么,《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呢?

诗文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场面当中去了。平日辛勤织布的木兰,此刻为何停下织机,深深叹息呢?原来“可汗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但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李的繁忙情景就可看出她的主动和坚决。初次离家,异乡的山山水水,都触动着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这方面的描写是真挚且感人的。从军,让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华的良机;十多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长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其间的变化,是多么巨大啊!由于身份特殊,她还得巧妙机智的掩饰自己女儿身的身份,则又是多么艰难勇敢的事情啊!

凯旋而归,环境变化,木兰何去何从?在论功行赏的盛大典礼上,面对天子厚重的赏赐——功名、财物,她唯有辞受封爵,走上回乡的道路。诗作者对她这一抉择是无比欣赏的,于是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激动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重新以女子的面貌出现在同伴面前。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这也正是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谁说女子不如男,它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普通女子智慧才能所持的肯定和赞赏态度。清朝时期,曹雪芹也借助《红楼梦》中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对女子的尊重和赞赏,他说:“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怕是也受了《木兰诗》的启蒙吧?

二、艺术技巧

《木兰诗》在艺术形式上体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色: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生活就很简约,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着墨很多。这是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的,作者所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奇事本身,因此处处围绕“木兰是女郎”来安排详略,反映人物美好心灵,体现主旨。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最后是全诗风格刚健质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运用精练的口语,增强了叙事气氛,更显民歌本色。

总的来说,《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具备女儿情意和英雄气魄,拥有女儿娇美和男子刚健性格的女性,大概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