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635e02c9gcd5209ae5dc3&690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还记得,第一次看余华的《活着》是在高中的时候,不记得是先看的《兄弟》还是《活着》了,只记得每次看完,总觉得心脏很疼,压抑的喘不上气来。余华没有很拗口深奥的语言,可以每次都仿若能够走入我们的内心。这次《活着》话剧版,更给了我直观的舞台版的感受。
话剧的开头,黄渤是以一个旁白者的身份介入到整个戏剧中来的,孟京辉这次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装饰,甚至演员用的道具,身上的衣物也是破绽连连,这应该才是戏剧的本来面目吧,不专注于服饰的华丽,而更加注重表演的释放以及与观众心灵的交流。配角舞者的交融让每个场景的冲击力更加明显。
整个话剧,给我深刻印象的有四个地方:第一是福贵被抓去当兵,奔跑回家的场景,偌大的舞台上,惨白的射灯打在福贵身上,福贵离家越来越近了,脚步也越来越快了,越来越快了,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他的急切与思念,他对家珍以及两个孩子的想念,更加映射出“一个人,只要他想活着,就永远也死不了。”
第二是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在舞台上,把一桶桶的水往空中撒去,看到微博的评论说:“很心疼黄渤,他今晚又要演了,演一次不亚于跑一场马拉松。有庆死后,看着福贵一瓶一瓶地砸着两升装矿泉水,真他妈的割心绞肠,哎,黄渤真的是把自己给玩命的演啊
”。水与火,苦与爱的交融,让人不禁概叹:活着,是这么容易,也是这么难。
第三是舞台的设计,这次的舞台是以沟槽的形式,不同的演员在不同的沟槽之间奔跑,小小的舞台,仿佛给他们延续出了长长的人生路。第四也是我不明白的是舞台中段,孟京辉放了一幕日本歌曲的片段,至今我没有想明白是什么意思。
看完活着,我很难受。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太敢面对悲剧的人,看灾难片的时候,看到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而死去的时候,我总是不敢面对,拉着快进跳过,觉得生命很渺小,很悲怆。在以前那个年代,我们吃了很多苦,看赛德克巴莱我知道他们被殖民文明毁灭的很苦,看文革我看到六亲不认能够对一个无罪的人施以如此残酷的刑罚我觉得很苦,甚至于到了现在,我们依然也要面对着吃不到安全食品、烂透了的苦。
这个社会越来越乱了,我经常问自己,也问别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看到这个社会每天发生的一切,看待这混乱的价值观、人生观;最近王石又小三了,佟佟说:我们应该敬佩两种人,一种是和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一种是和糟糠之妻过好日子的男人。其实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奋斗,每天上班的地铁上,挤满了要去上班的下班的疲惫不堪的人们,累的要死要活,然后还说我实现我的价值,因为我们太没有安全感了,太恐慌了,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这丫的世界变的太他妈快了,我们赚多少钱,都怕不够花,再面对一些我们无力改变的东西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活着真的不那么容易。我们要解决生存,要吃上饭,还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要上班创造人生价值。。我们活的是不是太累了?
我承认我挺怕死的,看到报纸上那种在十字路口过马路就能被泥头车撞死的消息我总是心有余悸,总在告诫自己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爸爸妈妈负责,我太爱他们了,我舍不得他们。我也怕他们死,怕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他们我是不是会发疯抢地不能活,我怕,我压抑。
对以后的生活,不敢想,只有让自己,把握当下,爱在现在吧。
转载——深圳读书吧
朋友 简妮
因为工作不能去看,快递给了我票,非常感谢,补上了这宝贵的一课。这是一本知道很久的小说,一直都没有看的小说。葛优在之前演过《活着》,还因为这个获了戛纳影帝。而黄渤正好相反,因为到了金马奖影帝,在宣传中被广泛提到这个。黄渤跟葛优有点类似,都是不怎么帅,但很有才的人。没成名前,都努力的拼搏,都做过很多的工作。而这也给与了他们体悟和感受,同样的俩人身上都有些痞子流氓的感觉。所以看到《活着》里面的葛优,就想到他后来演的《霸王别姬》里面的袁四爷;而看到《活着》里面的黄渤,就想到《斗牛》的牛二、《民兵葛二蛋》的葛二蛋。所以,看这个话剧不仅补了课,也让我又感动了一次。看之前,没做功课,就去看了。没想到竟然有三小时之久,而且没有中场休息。这么长的一出话剧,真的不知道怎么说,感动的地方很多,可说的地方也很多。我就从几个方面说一说。
一、音乐配乐
音乐是让我非常满意,有些地方会哭,真的是配乐好。高低强弱,缓急停顿,真的非常配合戏的剧情发展。可惜不知道谁做的音乐。
二、舞台设计
舞台设计,还是视觉艺术家张武担纲制作,他从《恋爱的犀牛》就跟孟京辉一起做舞台设计的老搭档。本次我的票是最便宜的180元的票,是三楼最后一排,可以从高处看这个舞台。一开始,我就没看明白,我以为是舞台上升起来的多个台子。而在演出中发现,不是凸起的台子,而是凹陷的沟道。于是,舞台被无数条沟道纵横割裂,演员们可以藏身其间,以各种出其不意的姿态登台亮相。而走位,都需要小心,跨越过这一道道沟。所以这个舞台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演员要越过这一道道沟,仿佛人生就是越过一道道坎;而其他演员从这些沟里突然跳出或者跳入隐藏,放佛人生中的过客。好比在电影版《活着》里面的春生,居然就是《恋爱的犀牛》的马路,那就是郭涛,而郭涛也就是后来黄渤成名作《疯狂的石头》的主角,这就是人生吧。
而在舞台的两边是两面镜子样的墙,影着这沟壑的舞台,有真相,有虚像,正如人生一样。而演员在这个舞台上面,看不到面貌,仿佛就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不知道自己的作用,只有跳出了棋盘才能看到全貌。而这就是人生一样,苦难欢乐,真相虚像,我们看不到全貌。为什么我要失恋?为什么我要失业?也许这就是苦难,也许就是一个坎,也许虚像,我们自己是看不明白的。也许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国王,实际不过是一个小兵,那谁是操纵我们的棋手呢?
所以在三楼上看这个舞台就感觉非常复杂,俯视这它,能联想很多,特别看着这个戏,感觉那真的很复杂。
三、主演黄渤
这出戏的主演是黄渤和袁泉。而两人相比,主演还是黄渤,袁泉就是绿叶。黄渤一人演两角,这跟电影具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被余华说是最贴近原著的一次改动。刚开始,没有声音,当演员从上面说的沟里面一个一个钻出来,仿佛幽魂。而一袭白衣的黄渤也出现了,他以说书人的形式出现,开启了这个故事。而结尾他又以白衣出现,同样以说书人角度终结了这个故事。这是个巨大的难度。因为开场只有滴水的声音,只有黄渤一个人的念白。这个念白非常好,黄渤不愧是学配音科班出身的,这个念白一点方言没有,一点他之前表演的风格没有,也没有在其他表演段落的语言风格。好比另一个人,而这就需要另一个人,他是说书人。这个念白持续了有几分钟,几分钟内,让观众跟着他的声音,引入这个故事,跟着他的声音,开始入戏而不在浮躁。而黄渤做到了,声音抑扬顿挫中带给了我们一些疑问和期待。
这出戏太过丰富,三个小时中,剧的成份降低了。而黄渤的大量话,推动了戏剧。所以让我感觉更像一出读剧。但真的很难编排,网上查了一下,说第一次彩排花了五个小时。也许如果真的演,需要五个小时。而如果不删减,不靠旁白推动,时间真的难以控制。现在三个小时已经是极限了。再延长一点时间,恐怕观众就受不了了。
黄渤除了念白之外,在演上面也有一些亮点,特别发挥了他之前舞蹈的特长,几段跳舞还是蛮有意思的。所以后来散场有人说,完全靠黄渤一个人顶起了一台戏。这话有些夸张,但也不算夸张,黄渤说、跳等演了三个小时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儿子有庆死掉之后,那场激烈的挥舞水,让水在空中挥洒,看的人心疼,看的人难受。而如果是因为黄渤的搞笑而来看的,估计要失望了。
三年前,去看《斗牛》首映,是第一次见到“活着”的黄渤,这次是看演《活着》的黄渤。感觉黄渤这三年,成长了一些,但不是很大。但这出戏跟《斗牛》一样,成为了黄渤的一次重大转型。我觉得这种努力和拼搏是值得学习与肯定了,这比某些演员强的太多太多了。
四、其他演元
袁泉的演出让人惊艳,特别是声音,好听。她唱了一段什么戏,没听出来。回来晚上查,说是彩排中随意随兴唱的《贵妃醉酒》的一段,导演很喜欢就定下来了。而这一段唱,真的让我惊艳,比《孤独的花朵》好听多了。而声音真的好,有几句,我都怀疑是云之凡穿越了。而云之凡与家珍都是那种隐忍的人,确有一定相似的性格,也有一定背景相似,比如都是小家碧玉。声音中透出的温柔、委婉与美丽,真的是美丽,听着这声音就会喜欢或者爱上这声音的人。
其他演员也都演的很好,被纱布绕着没有露脸的老全,用着浓重的河南腔反复说的那句“谁也跑不掉的”,说的是逃兵,也说得是我们每一个人,喜怒哀乐都跑不掉的,悲欢离合都跑不掉的,生离死别也是都跑不掉的,只要你活着。
而演龙二,演春生的都不错,特别是演有庆的,演苦根的小演员,一样的精彩。在整个戏里面这些人一起将整出戏支持起来,让人印象深刻。
五、孟京辉的元素
孟京辉经常用的水、快板等挨个出现了,比如上面说的黄渤演的那个水,比如龙二死的时候,血水倒了演员一脸。而快板并没用快板来打,而用的是鞋打地面来实现的。如果对孟京辉的戏了解一点的话就知道,这些都是他常用的手段。从这点上来说,很难用一些新的方式来表现这个话剧。
而戏里面也用了会唱歌的机器狗,用了民歌《黄河的水干了》等等,结合在一起,虽然机器狗那段我根本没看懂,但这些也许让这出戏会成为一个经典。
六、感人的环节
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环节,比如送凤霞的一段,凤霞就站在哪里,而黄勃自言自语的讲这段故事。讲到眼泪打湿了他的衣领,讲到他不敢看凤霞的眼睛。听着那大段的的念白,满台的走动,边走边演,听着那故事,我哭了。
虽然说活着,但正如村上春树《挪威森林》里面写到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蕴藏在生中”,所以几次死亡,都让我感动。特别是家珍的死亡。袁泉和黄勃坐在舞台前端,黄勃搂着袁泉的肩。两人聊着天,而黄勃拍着袁泉的肩直到舞台灯全灭了。相比女儿儿子的死亡,这次死亡是平静,冷静,安静的。死之前家珍轻声的念道,而她死了,随着音乐,福贵还是拍着家珍的肩。突然泪水就流下来了,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还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知道,我只觉的可贵,难得,感动。整部戏的难受,而死的时候,有人陪着,这也许就是幸福。
这样的小细节,感动的地方很多很多,只能在看戏的时候自己去感受了。
七、其他
结尾,还是要说黄渤。从《活着》这本书出来,就很多争论,对结尾黄渤把牛也叫“福贵”,认为畜生怎么能跟人一样呢?怎么就不能呢?佛说,众生平等,那就是绝对的平等。对天地而言,大家都是一样的。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不由想到《斗牛》结尾,黄渤演的人叫“牛二”,不识字,请人用纸写了个“牛二之墓”。而最后纸被风吹乱,变成了“二牛之墓”。两部剧由再次在这里重叠。牛二也罢,福贵也好,荷兰的奶牛也好,快死的黄牛也罢,黄渤也好,袁泉也好,你也好,我也罢,我们都是一样的: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生死场》、《阿甘正传》、《集结号》等等电影和话剧都在用不同的故事寻找这个答案。《非常勿扰2》里面“想有尊严的死”的李香山在给女儿川川的交待说中“就虚度光阴,不要为钱而担忧”,背后也隐藏着很多李香山奋斗的艰辛与痛苦。他知道活着难,女儿川川不成为钱串的活着就好了,这是他认为活着意义。
这个问题是哲学的终极一问,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也许就是活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而活着,不就是不死么?好死不如赖活着,虽然消极,但也是一种意义。龙二死的时候,福贵说贫民好。贫民好,平平凡凡的。我们平凡的活的这不就是很幸福么?我们如果能像家珍那样幸福的死掉,活着虽然艰难而平凡,这不也很好么?
看完话剧散场,大家都在讨论,从旁边听到的有年龄稍大的阿姨说:“演的不如葛优”。两个人真的没法比较。在等地铁的时候,我听到两个90后的妹妹讨论:“真的,第一次感到自己幸福”。我觉得这一句话就是对这个剧最大的也是最高的一个评价了。真的,平凡、幸福的活着,而后也平凡、幸福的死掉。这就够了,活着虽不易,但我们还要活着,来享受《活着》,去活着享受。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