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以无厚入有间

(2022-12-01 07:19: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以无厚入有间作者:孙中华

咱们练太极的,有谁不想在推手较技的时候赢得干净利落呢?明白拳理,能够使咱们付出的努力事半功倍。太极拳的理论的滥觞是道家哲学,要想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练习方法,要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可不研读道家的哲学著作,首先就是老子和庄子。

咱们这回聊庄子。庄子这位大哲学家也是位讲故事说道理的大家,他讲的“庖丁解牛”就很精彩。“游刃有余”,“目无全牛”等被人引用了两千三百年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小故事里来的。愚下试着聊聊《庄子》的“庖丁解牛”,对您研练实用拳法或有启发。

故事说的是一位叫做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随着他手接,肩靠,脚移,膝抵的声响和节奏,牛身上发出皮骨分离之声,还有走刀发出的声响,这些声音竟然跟经典乐曲完美合拍。毫不费劲的当儿,牛的骨、肉、皮就已经全然分开。

各位请注意,这儿说了三个要点:一是协调,庖丁的身体各有关部位适时到位并且各自发挥作用,这就是协调;再者是他的动作因为高度协调而形成了美妙的节奏;三者,他的刀走得十分精准,效果神奇。这三点都是实用拳法注重的。协调和精准的事咱们都已经聊过,聊节奏的博文早就动笔了,但一直难以拿出来,因为愚下觉得自己对节奏的理解和体会还远远不够,其实陈中华大师三年前就跟我谈到了节奏。惭愧呀!好,咱们接着往下聊。

梁惠王赞叹之余道:“宰牛的技艺何以达到这样高明的地步呢?”

庖丁介绍了自己的进步过程。他说我喜欢探索事物的规律,超出了技艺本身。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无非是一头囫囵的整牛。水平不高的普通的厨师每个月就得更换一次刀,因为他们解牛的办法是连肉带骨头拿刀硬砍硬剁

同样,咱们不少朋友与人推手较技,跟普通厨师一样看对方仍然是个整人,心中对人家除了外形之外,内部的东西和规律一概没数,自然感觉无处下手,于是就生搬硬使,如同普通厨师拿刀砍一样,结果当然是费力不讨好。

庖丁接着说,好的厨师一年才更换一次刀。我三年之后,见到的就不是整牛了。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手艺好的厨师对牛的皮肉骨的情况已经知道了大概,走刀也比较有准头,到这个阶段走刀就不砍了,但有时候刀还会切到碰到骨头,所以刀刃仍然不免有些磨损,用到一年的时候就非更换不可了。这说明刀还不够薄,间隙还判断不准。就好比有的朋友推手较技虽然已经入门,但对于对手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和准确,有的时候会出现误差以致攻防不顺利。

庖丁善于探索规律,经过三年的研练,在他眼里,牛就不再是整个儿的,而是牛各处的骨头,骨与骨的间隙,肉与骨、筋与骨的间隙,各处的情况等这些内部和局部的事了。就像太极推手的高手靠望闻问切了解对方内在的劲力、结构、轴线、虚实和运动规律等等。

庖丁又说,到了给梁惠王演示的时候,宰牛靠的就是对牛的认识和理解,而不靠拿眼睛看了。即使眼手有限,但内心所想的却不会受限制。依照的是牛生理上的自然结构,割的是筋骨之间的间隙,走的是骨节的空隙,牛的结构本来就是这样。遇到肉骨附着和筋骨盘结这些容易阻碍走刀的地方,尚且不会有问题,何况大腿骨处呢!我已经十九年不曾换刀,虽然宰了几千头牛,刀还跟新磨出来的一样。骨节都是有间隙的,刀刃薄而快,跟没有厚度一样。拿这样没有厚度的刀,切入宽大的间隙,必然富富有余。

到了给梁惠王表演宰牛的时候,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和规律已经了然于胸,对牛的巨细情况有精确的了解和判断,宰牛的时候即便手眼感知不到的地方也不受影响。他依照牛的生理结构,在筋骨之间切割,在骨节出的空隙走刀,觉得这些间隙十分宽阔,加上手中刀薄而锋利,无论遇到简明的地方还是复杂的地方都能让迎刃而解。他令手中“无厚”的利刃游于“有间”的骨骨、骨筋间隙,宰牛数千,用刀凡十九年,刀刃还锋利如初。

他在上文说到两点:一是:“无厚”,二是“有间”。“无厚”在推手中意味着动作如法,各部高度协调,发力精准;“有间”意味着对于对方了解准确而透彻,对其虚实缺陷洞若观火,这就拿准了对方什么地方是攻击的最佳处。两条都得具备,缺一不可,惟其如此,才能谈得上“以无厚入有间”。

看到这儿,生搬硬使的朋友就别乐此不疲啦!咱们把自身该练的扎扎实实一步步练到身上,也才谈的上“四两拨千斤”。没见过自己浑身毛病可推手却能游刃有余的。

庖丁最后还说,即便已经可以游刃有余,仍然不能大意。遇到难以分解的地方,也得高度警惕,眼手心专一,徐徐而动,到了关键处,刀稍稍一动,牛的骨肉“唰”地一声分解坠地。这时候,我才提刀而立,环顾四周,从容自得地把刀擦净收好。

他说的是占优势也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而且说到“难以分解”情况下的解决,说得多像洪公说的“解鞋带”!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咱们总结总结。庄子人极达观,理论极深刻,文风却常极浪漫,说句玩笑话他要是自认说玄道虚第二,历代文人士大夫没有谁敢称第一,但这个故事不一样,写得真实好看又让人信服。简断捷说,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成一艺之学,须知物和修己。

换个角度看,太极拳不就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方,控制自己和控制对方的拳么!事实说明,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越强,了解和控制对方的能力也越强。知物和修己,具体到太极推手,是知人和修己,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关系。光明白这道理远远不够,咱们还得按实用拳法的规矩来练“无厚”,按实用拳法所重视的因素了解对手身上的信息并和判定其间隙所在来练“有间”。这才行。

这篇小文旨在借庄周的故事阐发学艺之法,要是再聊具体的练法就束缚各位的思路了。各位,远的两千多年的厨师能这么做,近的陈公、洪公和陈中华大师已经遥遥在前,愚下春秋高大没多大奔头了,各位加餐努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