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也是音乐
(2010-08-12 05:01:52)
标签:
《雨巷》新诗音乐性戴望舒中国 |
分类: 关于诗歌 |
新诗歌的音乐传承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新诗歌的音乐情结
诗的产生据说是因为上古之人在协调劳动动作时,喊着有节奏的号令,所以形成。我不质疑它的真伪,最起码它说明了一个问题,诗是有节奏的,而这种节奏左右着人们对诗和非诗的甄别。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统一,使人的阅读琅琅上口、富有乐感,当然,这只是诗歌音乐性最表层的显现。然而,律诗的千篇一律,不免显得沉闷,宋词的长短句让节奏有了变化,让诗歌展示了它新的魅力。但有限的词牌又让诗歌落入了格律的窠臼,束缚着诗歌题材和内容的拓展。现代诗歌在包容律诗和词牌的同时,放开了所有的束缚,(你用律诗、词牌规定的字数和句式写出的诗歌,只要你不标明,均可看成是现代诗)。因而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自第三辑《灾难的岁月》起,戴望舒受格律诗派的影响已明显减弱,而开始转到后期象征诗派的诗风上来。在他的《诗论零札》中,诗人认为:“诗不能侧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因此,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逐步从追求音律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运用多种句式、灵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如《旅思》一诗:“故乡芦花开的时候/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粘住了鞋跟,粘住了心的征泥/几时经可爱的手拂试/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雨的行程/只有寂静中的促织声/给旅人尝一点家乡的风味。”这首诗前后两节分别以征泥、促织声为中心意象,以二者间的重叠与转换,展现了旅人落寞疲惫的心理状态和难遣难排的浓郁的乡愁,整首诗充满着含蓄效应,使外在物象成了内心在心象的外化,成了“人化自然”。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诗人完全放弃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只能说明诗人在走向成熟的创作道路上,创作手法更多、更新,勇于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诗歌作品。从诗人后期的诗作《狱中题壁》中更能证明这一点,虽然此诗已注入了现实主义的内涵,也极具层次性,然而其整饬的句式和押韵,都流动出诗作所具有的音乐美感。因此说,不论诗人的创作风格如何变化,音乐美仍然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特点之一。
关于内外节奏说
《雨巷》以其优美的音节受到人们的称赞。叶圣陶说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句长短错落、音节铿锵匀整,节奏低沉舒缓,“姑娘”、“雨巷”、“惆怅”、“篱墙”、“芬芳”等韵脚一再回响在诗中,造成“余音绕梁”的韵味。为了增强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我国民歌和西洋复沓和重唱的手法。整首诗像一支迷离飘忽的人生梦幻曲。
诗歌节奏的音乐性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戴望舒的诗论: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
"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
"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总结
戴望舒的诗歌实践对后面的现代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些诗作者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象戴望舒一样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现代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美——这种美不是构建在整饬的句型之上,而是完全自由化的断句,以内在节奏的内敛和外在节奏的张力形成的散文美,现代诗歌从诗体上走向散文化,用自由体抒情方式来表现诗歌的情绪,使诗歌显得更加朴素、自然、亲切。
“我躺在这里/咀嚼太阳的香味”,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诗人奇妙地将视觉、味觉、嗅觉三者沟通在一起,并且将情思融汇于一句话之中。
“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眩晕/这样窒息的下午啊/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在立体化的流动的心理结构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描述秋蝇的形象,渗透出对日趋没落的现实世界的厌恶与自己作为政治殉葬品的无奈。这种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流程,映射出诗人的心理体验。它用重叠复沓的词语交汇出了幻觉、联想与情感活动,创造了一个全官感或超官感“心理格式塔”,具有较强的纤细纵深感。
因本人的不专业,谬误难免。只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