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材中古典名著的教学
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中心小学
曾红斌
【中文摘要】
浩浩五千年历史长河,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多少古典名著千古流芳,世代传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我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感悟中华文化精髓?”作出了研究与实践,发现古典名著的课堂教学需让学生体验“五味”,即:感知故事情节,唤出“趣味”;诵读名篇名段,尝出“韵味”;揣摩人物描写,悟出“人味”;研读故事细则,品出“文味”;运用音像素材,赏出“戏味”。教材无非是例子,长文短教,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深化了对名著节选部分的解读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古典文学
【正文】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浩五千年历史长河,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多少古典名著千古流芳,世代传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的课文《将相和》(节选自《史记》)、《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晏子使楚》(节选自《晏子春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杨氏之子》(节选自《世说新语》)。除人教版外,苏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均有古典名著的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编者还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的具体要求。为了用好教材,上好课堂,落实课程目标,我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感悟中华文化精髓?”作出了研究与实践。通过多学习、多尝试、多反思、多改进、多总结,我发现古典名著的课堂教学需让学生体验如下“五味”:
一、 感知故事情节,唤出“趣味”
古典名著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三国演义》中气势磅礴、紧张激烈、惊心动魄、有张有弛、疾缓相间的战争故事;《水浒传》中豪侠仗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壮举;《西游记》中西天取经,降妖伏魔,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得正果的神魔故事;《红楼梦》中曲折隐晦、悲苦凄凉的金陵贵族兴衰史等故事耐人寻味。这些古典名著篇幅长,入编教材的只是其中的个别片断,长文短教,开课伊始设法唤起学生阅读兴趣是古典名著教学的关键。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孩子们一听就兴奋起来,我因势利导跟他们从孙悟空谈起,聊起了《西游记》,让学生在简短的聊天中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八十一难修得正果的故事梗概,激起了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以课文相关的小情节引出长篇小说的大故事,从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历史背景,唤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趣味”,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了知识的铺垫和情感的准备。
二、诵读名篇名段,尝出“韵味”
在教材的入编过程中,编者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按照不同学段儿童的认知水平,把一些名篇名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节选或改编,在中低年级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出现,到了高年级逐渐出现了近代白话文和文言文。虽然这些课文均是原著的节选或改编,但仍然保留着古典文学语言表述凝炼厚实的“韵味”。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古典名著需从会读到熟读,然后达到有感情地诵读。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试读,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把生字读准,把难读字(如:“弦”、“
哉”、“兮”)、难读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多读几遍,读顺,读熟。然后,指导学生掌握朗读停顿方法,进行放声朗读,读出节奏感,读出语言美。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当学生从朗读中领悟到古典文学语言表达的“韵味”之时,我再让学生配乐诵读,孩子们读得非常投入、非常专注,其乐融融。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尝到古典名篇的“韵味”,变难学为易学,变苦学为乐学。
三、揣摩人物描写,悟出“人味”
古典名著的小说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那些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在作者的笔下,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得细腻精彩、惟妙惟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联系人物身份角色,细读主角的描写部分,揣摩人物的言谈举止,从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悟出古典名著的“人味”。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然后,细读描写王熙凤肖像、神态、语言的句子,揣摩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假关心、真炫耀,以及对贾母的讨好心理,初步领悟到“凤辣子”的复杂性格。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揣摩人物描写,悟出了文中的“人味”,增强了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课后,很多学生谈“凤辣子”仍余音绕梁,继续研读《红楼梦》。
四、研读故事细则,品出“文味”
名家以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发生的背景、场面,刻画人物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虽只是节选的片断,但也不缺乏细则描写。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品读细则,让学生品出“文味”,才能有效提升古典名著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在课文的导读中,已经告诉了学生“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研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三摇头一点头”的细则,让学生把“有钱人”、“临死”、“晚间”、“挤了一屋人”、“一盏灯”、“两茎灯草”联系起来理解。通过研读故事细则,从对比中找到反差,品出“文味”在于讽刺严监生的吝啬,一个临死的有钱人,没有牵挂亲人,没有留恋生命,而为两茎灯草耿耿于怀,这样的举动违背人之常情,足见何等吝啬?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小中见大,领会到了《儒林外史》的讽刺写法。
五、运用音像素材,赏出“戏味”
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古典名著大部分都已经拍成了电视剧或电影,这些音视频材料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课伊始播放与课文对应的视频片断,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唤起学习的兴趣;在精读课文细则描写之时,演示视频片断或图片,可以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在研读课文以后,播放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全剧,可以丰富学生的想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像素材,可以有效提升“戏味”,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材无非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验阅读的“趣味”、诵读的“韵味”、研读的“人味”、品读的“文味”、赏读的“戏味”,长文短教,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深化对名著节选部分的解读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对小学教材中古典名著教学的点滴浅见,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只要秉承求索精神,开拓创新,就能打造出更有味道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石如军.试析小学古典名著教学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4期
[3] 何瀛.小学语文高段中古典名著的教学策略[J].
文学教育(下). 2008年04期
[4]金介梅.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年01期
[5]
陆青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此论文于2011年7月发表于《阅读与鉴赏》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