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局六卷-第四卷-平定吴三桂.24.0708.乐.李祯海
(2024-07-08 21:39:07)分类: 80羊皮卷积极情感 |
吴三桂的起兵理由,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清朝入关之前,也发布了讨明檄文,入关之后,就改为了为明朝皇帝崇祯报仇。入关之前的,面对的是吴三桂等明军将领,入关之后,敌对势力,变成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吴三桂一直是明军的抗清主力,最后在宁远守边关,明朝北京都城危急,调他入关内勤王护驾,没想到崇贞没了,这时候,他可以投靠李自成,或是清军,在山河关大战中,在看清了局势,果断加入了清军一方,共同打败李自成,之后一路追击,打到云南,成为云贵的一把手。从敌人,到盟友,再到敌人,吴三桂先是明将,投降清朝,再反叛,用诸葛亮看魏延的话说,此人一身反骨,终必反。清朝也是先利用,在弱小的时候,如果吴三桂与李自成联盟了,清军不一定能入得了关。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逻辑是不变的,创业时,共利大,守业时,分利难,容易反目。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的,只是朝代更替,更明显一些罢了。
吴三桂起兵之初,南方几省都是有联动的,耿尽忠,尚可喜,以复明的名义想建立联盟。名不正,言不顺,他在山海关大战中,首先是叛明的,或是叫引狼入室的,之后追李自成与张献忠,平云南的明朝政权,这个过程,他最凶,也出力最大,因此,以他的历史劣绩,想要拉复明的大旗,这张旗,首先就立不稳。再说康熙,削三藩,即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和古代所有的削弱地方势力是一样,都会引起反抗,到嘴的肉飞了,谁也不干,都有护食的心态。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削藩即是一个触发理由。吴三桂以需要大量钱财为由,要求朝廷给予大量的削潘补助,这也是一种博弈的手段,吴三桂远在边疆,拥有大量的军事实力,自然有与朝廷讨价还价的实力。真打起来了,从前期推进的速度来看,也的确是实力强大。后期还是失败了,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实力对比差距太大,盟军只是表面附和,也没有真正和吴三桂一条心。
历史上,后来太平天国洪秀全从广西起兵,到南京称王,强度和烈度,都比吴三桂的要强许多,只是碰到了晚清名臣曾国藩,用汉人团练乡勇,对抗汉人的方法。平吴三桂,主要兵力还是八旗,平太平军,多是湘军与淮军。太平天国的起兵理由,多是外国的势力渗入,普通大众生活艰难,需要反抗压迫,推翻清政府的腐败吏治等。更重要,洪秀全引入了西方的基督思想,孙子兵法说,道天地将法,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他们打起战来,不再是单纯为了利益,还可能为了信仰,所以,会再加勇猛与无畏,这是清政府的士兵所不拥有的。
剧中有一个观点可以借鉴,即使吴三桂要上亿两白银,但让他出云贵,只要几百万两,他们就能动身,他们不动身,我们要求着他们,他们一动身,就由不得他们了。这是周培公给康熙的建议,撤藩三步走,先走第一步,调虎离山,只要离开他的优势之地,后面一切都会好办一些。千门八将布局中,也有一个是三仙献鼎局,主要是为了让部下心甘情愿的交出手中的权力,康熙集团,估计也用了这个布局,但没有成功,使文斗交权,直接逼反了一位大将,成为武斗。损失是巨大的,平定吴三桂,花了八年时间,财力与人力不说,当是发展趋势,是向下的。好在康熙老人家在位时间长,六十多年,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开疆拓土的战事,使之平吴三桂之战,成为了立足之战,立威之战。
成功思考切入点,六部大策应用36卷-第七卷-主体应用-主体六局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