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六局六卷-第三卷-良弓藏.27.0706.乐.李祯海
(2024-07-06 21:10:16)分类: 80羊皮卷积极情感 |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位开国皇帝,那要好几十位的将领支持,说是有数百万人以生命做台阶,也不为过。荣誉背后,都有因果循环,这些将领在百战百胜的功绩上,也是背负着沉重的罪孽,因此,敌对势力巴不得他们不能善终。而皇权内部的势力此起彼伏,开国功臣,可能就成为下一代君王继承皇位的障碍。君不见,司马懿轻而易举就拿了曹魏的政权,三国的争斗多激烈,不如司马懿在家种花养草十多年,三家归晋。刘邦听闻萧何捐献财产给朝廷,闻大喜,为什么喜呢?不是刘邦真看上了这些资产,而是他知道已经没有杀萧何的必要了,自己也不会背上杀最大功臣的后世骂名。朱元璋呢?为了孙子朱允炆能顺利继位,排除了一切可能的危险因素,也导致了后面南京政权,没有可用的大将。最终,还是发生了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皇权也没有落在功臣手中,只是多孩子,落在的儿子手中。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死,谋臣亡。
人才都是代代辈出,杀了前一代的功臣,后来的科举制度,吏选制度,长江后浪推前浪,也许有更优秀的人物出现。皇帝敢这么做,从人才方面的来说,并不怕什么无才可用,怕的是道义上说不过去,为千人所指。孙子兵法之五个管理方面,道,天,地,将,法。
失去道义,意味着支持者会减少很多,少到一定程度,光有军队武力,是镇不住场子的。如今的非洲军政权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谁的武力强谁就说话算数,谁的财富多谁就说话有力量,没有道义的力量,
那世道就乱了,世道一乱,战争再所难免。开国之君,为了避免自己陷于大范围的不义,往往都会不大杀功臣。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但主要的几位,他们都是善终的,如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刘柏温,其它的功臣,多掺和与李善长,胡惟庸与蓝玉案,或是对帝位传承有直接威胁,故他们不得不被除掉。
我们看朱元璋与功臣的关系,再看李世民与功臣之间的关系,李世民是有凌烟阁24功臣,没事的时候自己还经常去看看,贞观之治,这些功臣还有是很大的贡献的。再看朱元璋,取得了大明的版图,想着布局除人了,出发点不一样,故后人评议也不同。原因也很简单,一位是世家子弟,有学识,有文化,一位是农民出身,吃尽苦头,对于成果珍惜有加,保护胜利果实本性使然。我们不妨想想,李白要是当上了皇上,他会如何对待臣子,我估计,李白一定会大家封赏,然后三五年,这些臣子势力成型,就开始相互征伐,和周天子后来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样,一会就天下大乱了。是的,帝王之术,必有其缘由。
闲之无事,书书写写,发些牢骚,每个人的思想里都有无数念想一划而过,有的人抓住了一点点,进行了创意构思,成为艺术家;而文人,多是依此下笔,堆砌文字,或是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或是写诗达意,表明自己的理想,或是看景生情,描绘大地天空万物的美景。或是如当下这样,
拿几位皇帝出来解闷,说说他们功过得失。对于人生进些,或许有些警示意义;对于思维的模式,六部大策,也有促进成长的作用。常用思考切入点,羊皮卷积极情感第34卷-坚持-进步,说的也是这种情况,文字梳理,深入思索,然后浅显表达,意在学习进步,日有长益,终有细微所成。
成功思考切入点,六部大策应用36卷-第七卷-主体应用-主体六局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