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六局六卷-第二卷-将与相.24.0702.平.李祯海
(2024-07-02 17:58:18)分类: 80羊皮卷积极情感 |
秦始皇统一六国,
战略层面,有秦始皇,李斯,赵高等人的谋划,战术执行层面,有王翦与王贲父子,主要是军事层面的进攻。用利益集团的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集团,这些人是一个小团队,他们为了统一六国,出了各种计划方案,先谋,后交,再出兵,再攻城。到了攻城阶段,
对方已经很弱了,前期的收买对方大臣,离间他们君主与名将的关系;收买不成,就暗杀;暗杀不成,就直接出兵。总之,有一套固定的打法,结果是六国被逐一击破,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
但这个过程中,这些利益集团内部势力也分为好几派,
并不是一直固定的,如帮助秦始皇上位的吕不韦,最终权力被剥夺,然后是法家的李斯与韩非子上位,最终韩非子斗不过李斯,然后是秦始皇去世,李斯与赵高合谋修改诏书,最后赵高战胜李斯,赵高一当独立,立胡亥为皇,然后赵高杀胡亥,立子婴为皇帝,子婴紧接着杀了赵高,然后刘邦破了城,子婴率众臣投降。当就这个过程来看,吕不韦,李斯,赵高,秦始皇,胡亥,子婴,都在帝国最辉煌的十几年间,相继因权谋争夺相继损命。谋之大者,可谋六国;谋之小者,小命不保。
策略是把双刃剑,最怕的是祸起萧墙,内部自相残杀,给外部打击以机会。这里从六部大策的角度,看这些将相的进取策略,以及如何谋划不成,最终葬送了大秦帝国,为刘邦所得。也是附和,成功了,找成功的理由,失败了,一定要从失败的角度去说,如果秦延续数百年,这时肯定也是歌功颂德,失败再赞美,不合人本性,失败了,一定是违反了某些策略原则。
第一卷,羊皮卷积极情感80卷,第104卷-敬畏-获得能力。
李斯在做粮官的时候,看到老鼠在粮仓中偷吃,看到人了也不怕;但在侧所附近,看到老鼠了,说是见人就跑。他根据这个现象,认为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所以,他发奋图强,拜了旬子为师,学习法家思想,与韩非子一起,成为秦国的重要谋士。这里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所以,要获得能力,一定要学习改变环境,找高人学习,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改变认知与提升视野,有助于多角度观察事情,做出分析与决策。李斯统一的文字,用隶书等书法的形式书写,现在泰山还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还留有《谏逐客书》留传于世的文章。
第二卷,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6卷,第41卷-善守善攻。主要说提王翦灭六国的过程,并不是一鼓作气,势如破竹,了是有攻有守,有来有往的。王翦儿子王贲,攻打楚国,即是先守后攻。攻打魏国,引黄河之水淹魏都城,采用的是水攻的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翦的军事成就,也是在秦始皇的战略规划之下的战术行动成果。这样来说,后面创始人的一系列开国之战,我估计都得站在这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了。以前研究军事,皇帝一般都是以君主发布命仿的形式出现在兵法中,现在研究皇帝了,从战略上规划,看地图布局,更能看懂军事策略了。
第五部,36计积极计划36卷,第一卷-胜战计-瞒天过海。主要是指李斯与赵高合谋,修改秦始皇遗诏的事,这也是导致朝局动乱的根源,才有了后来赵高扳倒李斯,然后独揽大权,对着秦二世指鹿为马的笑话。任何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力量博弈的结果。秦始皇没有想到,自己会在途中去世,故后来的皇帝,多是在宫中好好的待着,以防出现类似的情况。秦始皇封禅泰山,到全国各地彰显自己的功绩,脸也露足了,属于太过招摇型,必不长久。
下一卷要说荆轲刺秦王,就是一次有组织的暗杀行动,以一国之力培养和派出杀手,进行擒贼擒王的策略实践。我们研究策略,视野都太小,不足以对现实进取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如果提升到一定高度,就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触及思想的核心,这样才能提升策略的精通等级。所以,《九位皇帝-六局六卷》,正是这样一种载体,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策略应用的得与失。也正是这样,以后宣传讲课的时候,这些文章当中的案例,也是传播的一种好的例证,不仅仅是说服自己,也可以说服他人。
成功思考切入点,羊皮卷积极情感第34卷-坚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