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14卷-九地-不求而得.23.0730.南.李祯海

(2023-07-30 23:37:10)
分类: 136孙子兵法积极计划
不求而得,将领不要用求军队怎么做,军队自己就会完成任务。这里说的不求而得,是指军队已经进入敌方领土,在特定的作战条件下,他们会自己形成警戒,遵守军纪,主动去侦察,进行各种作战行动,将领不要特意地去要求,因为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中,人的生存本能会被激发,不用教导也能做得很好。 在个人发展中,友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制定许多目标,最后一年下来,真正实现的目标没有几个,但是,只要坚持,这些目标在第二年第三年甚至第四年的时候,他们会不求而得,你不去追求了,他们反而实现了,这是什么原理呢?因为友人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还有一种不求而得的情况,就是顺势而为,在大势中,只要踏实做事,进入这个势中,往往不用刻意追求,就会有许多收获。孙子兵法中不是等势,而是要创造各种各样的势为己所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去发现势,并靠近它,但在孙子兵法中,势是造出来的,包括军队之势,地形之势,不是等出来的,要通过各种策略方法,把势造出来,并运用它,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与不求而得的理念相似。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不乱加干预,不乱作为。事情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遵循这个规律的前提下,尽量不去强行改变发展的路径。要让下属自己有作为,做法正确,又有效果,就不要干预,治国如此,治军如此,治家也是如此,如果下面干事情出现偏差了,就要及时干预,使其回到正确的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是无为而治的精华,无为而治,要有高深的学问,而不是孩童般的,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做,然后说,老子不是无为而治吗,我也可以,这会让人笑话。不求而得也是如此道理,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追求,就想着,不求而得,不劳而获,不进而取,这并不是不求而得,真正的不求而得,是竭尽全力之后,一切顺其自然,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强求也没有用,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是调整心态,主动性的后退,等待事情的发展的结果,一切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结果肯定也是自己预想的,自己想要的。这里的不求而得,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不求而得。   
        本卷主题“九地-不求而得”,源自九地第十一,第四节,原文,”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因,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九地篇,大主题是说九种作战环境,这里说的是在重地,围地,死地等作战环境下,士兵们的本能反应,会尽全力保全自己,用尽全力去配合,去战斗,其中,兵士甚陷则不惧,已经陷入死地,没有逃生的希望,反而什么都不怕了,士兵就会拼死作战,用尽所有办法,所有技能,去战斗,不会有所保留。平时训练,有各种各样的约束,命令,士兵才会去警戒,去完成任务,才会互相亲近,才会听从各号令,但在这种作战环境中,这些都不用约束,他们自己就会去做,因此,要指挥军队作战时,一旦陷这种作战环境,要知道士兵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地的进行战斗,采取最有利的策略进行部署,发挥最大的战斗力量。
       关于“不求而得”,其他人有什么相关经验呢? 这里讲的是治军的方法。全局进取过程中,道天地将法,在庙算处已经建设和安排得很好,在经济后勤过程中,也已经有充分保障,在谋攻篇中,十几位谋士已经充分谋划,制定出了最好的战争计划,通过侦察,间谍等方式的信息收集,已经对敌人有充分的了解,将领也具有奇正布局,虚实示敌,战术组合,举布不穷的能力,充分地利用天时地利进行战术,各方面都已经做得很好,马上就投入战斗了,这时候不求而得,战胜的概率会很高,这是不求而得的真义。而不是拉只部队,放到死地去,让他们战斗去吧,我等着胜利,不求而得,往往这样的战事,都不会成功。  因此,古之大将,善于作战者,都是做好基本功,然后不求而得,而不是在进入战斗后,再求各种谋划,寻求成功。这也是孙子兵法,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的体现。先在整体布局上获得胜利,而不是进入战场后,再往前推或是临时想着怎么胜。这种思想,放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放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相通性,也需要遵循这样的制胜原则。伊尹,刘邦,萧何,诸葛亮,周瑜,李世民,刘伯温,但凡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将领,无不遵循这一理念。
       成功思考切入点,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6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