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积极计划第68卷-虚实-避实击虚.23.0728.南.李祯海
(2023-07-28 19:30:18)分类: 136孙子兵法积极计划 |
终于说到了正题,避实击虚,前面七个小主题,讲了各种各样的虚实,最终目的是避实击虚,获得胜利。避实击虚,击虚是一个手段,也是为了让敌方的实,主力部队,分兵来救,再救的过程中,再击之,如此循环,积小胜为大胜,获得胜利。击虚的的具体策略,常说的36计体现最多,2围魏救赵,4以逸待劳,15调虎离山等。大规模战争,可能要持续一到两个月,击虚的过程,以天来计算,行军数十里,数百里是常有的事情。击虚只是一个策略,具体的布局,战术实施,还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具体的布局计划,执行步骤,任务,都需要明确,而明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书写下来,让大家讨论,修改,再完善,再执行。
本卷主题是:虚实-避实击虚,源自孙子兵法虚实第六,原文是:“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里用水的特点来描述用兵的技巧,水从高处向下流,遇到阻拦,他会寻找更低处,继续向下流,不会硬要冲破,而是等待时机,足够长的时间后,阻拦他的会被冲刷,会被冲破,用兵也是这个道理,刚开始遇到主力,不要硬上,要找到对方的弱处,先攻击,取得胜利,等待时机再战,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这里还讲了一个道理,即胜无常形,不能硬搬生套前人的胜利战术战法,来应对眼前的战况,环境不同,条件不同,生硬用策略战术,是不会成功的。
关于“虚实-避实击虚”,其他人有什么经验呢?
明朝时间,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棣是朱元章的儿子,是朱允炆的叔叔,朱允炆是朱元章的孙子,朱元章去世后,朱允炆即位,着手削藩王的兵权,眼见各位藩王关的关,死的死,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毅然决定在燕京起兵,开始几年,一直在河北一带与朝廷军队打,攻守一段时间,不见成效,后决定直取南京,南京兵力是较弱的,避开河北一带的朝廷主力,攻击南京的薄弱兵力,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战争结果就朱棣称帝,永乐大帝,强盛的大明王朝。春秋时期,勾践灭吴的战争,也是避实击虚的策略的体现,吴国带国家主力,去会盟争夺霸权,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和军力强盛,决定去攻无主力军的吴国,围吴国都城,此时吴国不得已,回师救援,千里行军,到城下时已经疲惫不堪,越军以逸待劳,大败之,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孙子兵法中,一直讲关于战争的案例,其实可以加入一些商业竞争的案例,数十年来,世界商业市场风云变幻,商战的案例数不胜数,可以像战争案例一样,整理出一个经常使用的商业竞争案例表,时时研究,以与孙子兵法的策略思想相互印证,促进理解其要义,争取布局能力从初级升到中级,从必要条件来说,的确要有这么一个整理知识,学习和感悟的过程。
至此,虚实篇的九个小主题已经全部完成,一共九个小主题,1、先处战地;2 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3、行千里而不劳;
4、我欲战 ;5 、形人而我无形; 6、知战地知战日; 7、敌情-探知;
8、避实击虚;
9、五时无常胜(不能生搬硬套战术方法)。总体来说,虚实篇讲的是战术方法,要探明虚实,也要避实击虚,也是孙子兵法全局-八策,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八个策略使用的前提,知其虚实,这些策略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36计,及孙子兵法中的具体的计策,都是在正奇,虚实,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具体的实施计划,具体的布局。有大策略,然后有小计谋,战事才能有胜利落地的更大可能。书写孙子兵法,提高策略思维水平,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会全局思维,逆向思维,侧面思维,选择思维,信息思维,这对于人生百利无一害,期望与友人分享,共同成长。
成功思考切入点,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