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积极计划第64卷-虚实-我欲战.23.0728.平.李祯海
(2023-07-28 10:07:41)分类: 136孙子兵法积极计划 |
虚实篇整体思想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方想进攻,敌人不得不迎战,是因为我攻击敌方必须要救的地方;我不想与敌人交战,敌人就不能来进攻我,是因为我方调动敌人或是诱使敌人攻击别的地方,而不能正确判断我方主力,无法与我决战。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乘其所之也。一是,要攻击对方的虚,二是,撤退要快;三是攻其必救,四是迷惑敌军。这是本卷的四个小主题,我欲战只是一个引子,孙子兵法136卷,主题是引子作用了占了不少,主要是背诵孙子兵法时,每一段都有开局的词语,也是为了方便记忆,在整理结构时,需要有记忆提醒词,我欲战,是提醒词,也可以代表进攻的主动性。
我欲战,是强者对弱者的主动权,战争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强者对弱者的进攻,至于后面打成什么样,有多种可能,有强者胜的,也有弱者先战略性后撤,分散敌军兵力,后而战略反击,转败为胜的。官渡之战,袁绍攻曹操,最后被曹操打败了,赤壁之战,曹操攻孙吴,最后被周瑜打败了;夷陵之战,刘备攻东吴,最后被陆逊打败了。我欲战,只是代表开始的时候,庙算会胜,认为有八成胜算把握,所以整军进发,打着打着,发现原来的规划里少考虑了一些因素,如对方盟友会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持,而这些因素会直接改变战争的进程。
关于我欲战,自己有什么相关经验呢?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是有区别的,这是认知上的区别,也涉及到知行合一的问题。我深知,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知识,知道自己不知道,才会去虚实求学,才能有所长进,如果自大到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就不会虚实求学,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因此,我勤于学习,保持虚心学习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一切都所以然,要有调研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当然,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知识构架,学习过和经历过,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学以致用。
关于我欲战,其他有什么经验呢?
丁元英在王庙村扶贫会上说,市场经济的概念是,能和忍,能人所不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成本和质量,忍人所不能忍,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忍不的累,两方竞争,最后都精疲力竭,只要你比对方多一口气,你就是胜利者。对于市场竞争的概念,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有现代的经营理念,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中的每一项,都有可以发力的点。在战场上,我欲战,即掌握战场主动权,是每位将领的必须具备的能力,高级布局能力的将领,是画个图,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有效果,你打没效果,时间长了,你就会烦燥,就会出现漏洞,这时候我方乘虚而入,可以有所得。
撤退要迅速。悬羊击鼓,南宋时期,金国攻打宋国,宋国将领毕在遇,为了掩护大军撤离,在夜里弄了好多羊,把他们挂起来,蹄子击鼓,让金兵误以为宋军要出击,其实,此时,宋军的大部队已经悄悄撤离了。
另一例,是曹操攻张绣的穰城,后恐袁绍袭许昌,回师,再撤退途中,张绣与刘表配合,被曹操击退,张绣再追击,此时张绣谋士贾诩劝不要追,张绣不听,败回,此时贾诩劝张绣再追,追之,大获全胜。张绣问贾诩,为什么第一次追击失败,而第二次追击会成功呢?贾诩说,第一次追击,曹操知道你会追击,肯定会留大将断后,你不是他对手,所以失败了,第二次追击,曹军认为你不会追上来了,没有防备,所以你能胜。
虚实的核心是掌握主动权,我方虚实,是为了迷惑敌人;敌人虚实,需要我方根据情报分析判断,得出对方虚实,避实击虚,可获胜,连续如此,连续获胜,可有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乱敌人的布局,打击敌人的谋划的信心,最终获得胜利。
成功思考切入点,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