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中午推送了一个2016政府工作报告快速版的解读,只涉及GDP、财政和地产三块。许多读者表示不过瘾,也有读者表示读着累。所以这里且改变一下表现形式,做了个对照版的解读。为保证完整,GDP、财政和地产的对比依然会保留。
GDP开始区间目标
6.5%到7%有整整0.5%的区间可以回旋了——理论上2016年GDP增长6.5%也符合目标——与此同时上限区间7%与去年的7%左右又有衔接,不会有明显下调预期的感觉,给市场更小的冲击。
展望2016年,中央宏观经济应该会放大对较低增长的容忍性,以此换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GDP的质量做进一步的优化。
财政政策力度大 赤字扩大
财政政策在2016年依然会是主要抓手,所以赤字将进一步扩大5600亿元,赤字率到3%。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赤字不是简单的基建投资,而是通过营改增、停征违规政府基金、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人费用降低负担。
当然,不是没有基建,工作报告说的明白:
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加大对民生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该保的一定要保住,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
货币政策 宽松之余要疏通传导机制
M2目标从12%到13%,已经凸显了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总基调。
你再对比表述,就看的更清楚,去年是“松紧适度”,今年就是“灵活适度”,紧字不提了。
此外,去年对信贷和社会融资还是要求平稳增长,今年流动性直接就谈合理宽裕了,显然是松了。
当然,疏通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部分的新提法。如何解读?可以参考去年末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金融时报》发表的题为《弱化对数量目标关注 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文章,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其中有这么一句作为疏通传达机制的定义个人我认为颇为贴切:
要使充裕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较低的短期利率,转化为较低的企业融资成本
如何操作,马骏说了不少法子,个人认为这段比较重要:
通过弱化对数量工具的依赖、改进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收益率曲线、发展衍生工具市场等改革来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向中长期利率,特别是信贷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
汇率要稳 不提浮动弹性
去年笔者在做汇率这块解读的时候就提出,“双向浮动弹性”意味着央行对汇率波动的宽容度。
不过,伴随去年末今年初人民币汇率大贬值后央行的频频出手,显然今年汇率的基调已经偏向于稳定。从下面的表述也可以清晰看到:
什么是均衡水平我不知道,但显然双向浮动弹性太大,不是国家想看到的。
在汇率市场,切记不要和握着天量外汇储备的央妈盲目对着干。
房地产显著回暖
这两年,房地产政策明显回暖。从2015年首提刺激需求,到今年直接谈发展,更强调税收信贷支持政策要完善,可见这波基调的回暖。
所以,今年房地产市场还是得看政策牌。只要还有利好政策能用,对市场和相关投资标的的刺激还是会有的,但如果大招出尽就要当心了。
股市越发受关注
这些年,高层对股市越发关注。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股票只提注册制改革,而今年就是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内涵更多了,当然对违法犯罪打击也提及了。再考虑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提及股票,可见高层对股市是关注的。
高层关注股市,不等于股市一定上涨。但至少类似2005年之前令人绝望的那种乏人问津的熊市应该不会重演,更多是上蹿下跳的猴市了。
消费也许比新技术更重要
这两年,互联网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这个新兴产业的热闹。
但是,互联网是个大概念,到底哪些更受政府的关注?对比2015和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个人的一个最大感觉就是:消费比新技术更重要。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谈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是紧随其后的点。但是今年谈互联网 ,后面跟的却是政务服务和创业。显然,去年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不再提了。
当然,互联网的一些新玩意儿不是没提,但都是放在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的环节:
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活跃二手车市场,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显然,刺激消费,应该是2016年政府主导下互联网概念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