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衣定做?!

(2005-05-16 17:24:27)
标签:

杂谈

  最近上海要搞一个顶级时尚品行业峰会,由金融时报主办,每日经济新闻似乎属于协办的角色,而且还会出一份会刊。
  所以便去了每日经济新闻网站上关于这个峰会的页面看看相关的报道。然后就在这些报道中,看到了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名词“成衣定做”。这个名词是从顶级时尚品牌贴牌“中国造”一文中看到的,我在下面引用了这篇文章,还用红色字标出了这个名词。
  成衣是啥东西?就是英文中的ready-to-wear,指的是统一尺码下制造出来的流水线产品。成衣这个东西,是要穿衣服的人去适应衣服,即使是一些顶级品牌推出的“高级成衣”,也不过是设计、质料和工艺好上一些。
  定制服就不同了,完全是量体裁衣,度身订做的。要说定制服在奢侈品产业的表表者,当然就是那些被称作高级定制服的Haute Couture。不过我关心男装比较多一些,在男装领域尤其是西装定制领域,一般使用Bespoke Tailoring这个词汇。当然这年头也有一个叫做Personal Tailoring的怪胎,虽然也是定制,但是比起Bespoke Tailoring来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版型做细节的调整。
  没错,“成衣”和“定制”这两个概念是水火不容的,所以我就不知道所谓的“成衣定做”是一个什么东西了。从上下文来看,此文指的应该是众多奢侈品品牌推出的订做服务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成衣”这个前缀就完全是一个画蛇添足要不得的败笔了。
  不知道这样的错误是怎么产生的,有可能是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原本如此,不过如果对于奢侈品产业有些了解,是应该会在成文的时候改掉这个错误才对的。

 
顶级时尚品牌贴牌“中国造”

国际顶级时尚品牌商们正注视着中国,这里有着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越来越多的顶级时尚品牌把中国列为下一块有待开拓的处女地。
5 月 19 日,一批不为国人熟知的顶级时尚品牌的代表将现身上海,其中包括英国著名 男装 GIEVESHAWKES 、世界五大珠宝品牌中的 VANCLEEF、HARRYWINSTON、 ASPREY、超豪华游艇的代表 EDMISTON 和 IN-TERNATIONALBOAT等。此番出动也是他们首次亮相中国,尽管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开店,而是出席由英国《金融时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行业高峰会 ” ,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这些顶级时尚品牌发力中国市场 的“信号” 。
5 月 19 日-20 日, “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行业高峰会 ”将在上海举行。届时,全球约 400 位顶级时尚品牌的 CEO和投行高管将就“新兴市场、新兴领域”相关话题进行探讨。值得 关注的是,届时 Prada、Valentino 和 Escada 等几大时尚巨头的 CEO 都将亲临上海。专家认为,这一系列举动将激起中国新一波的顶级品牌热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记者,尽管目前很多顶级时尚品牌尚未在中国开张门店,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和中国毫无瓜葛。在各品牌商的“全球采购”名单里,几乎都能找到中国的位置。
Tommy Hilfiger 的中国区公关企划经理吴燕告诉记者, “地域不是问题,品质才是关 键” 。在不少国人眼中,“Made In China”意味着廉价和粗糙,但这是个错误的看法,至少欧美的时尚巨头们都已经不再这么认为。中国的服装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只要中国厂商提供的商品达到了顶级品牌商的要求,他们都会考虑进行订购。
吴燕指出,选择中国并不单纯是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在服装制造等领域,其实中国的人 力成本比东南亚还要高,真正让品牌商满意的是中国的工艺和技术。
据悉,不少奢侈品制造商这几年正陆续将其生产部门移师中国,Coach、Morgan、Ermenegildo Zegna 等品牌都已经在中国设有生产厂。Morgan 的首席执行官乔治·高瑟更是高调表示, “公司计划在未来 3 年里, 中国产服装占全球销量从目前的 20%提升至50%。 ” 目前,他们与香港的服装生产企业 HemblyInterna-tional 签署协议,准备在南京建
一个投资300 万美元生产中心,预计每年能够加工和生产约 500 万至 600 万件服装,相当于 2008 年 Morgan预期年销量的一半。
近年来,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不少本地服装商店装打着“外贸跟单” 、 “外贸 余单”的招牌热卖仿顶级品牌产品,亦被业内人指为是品牌商们大举中国采购的“后遗症” 之一。
吴燕认为,在未来,顶级品牌“中国制造”乃是势趋,只要能够在中国采购到原料,都 很可能“中国制造” 。 “技术上中国和欧美已经没有很大差异” ,她表示,只有一些对工艺有特殊要求的包和鞋类产品,以及一些成衣订做 ,目前在中国还无法完成。 ”
与此同时,不少品牌仍然在努力抵制中国诱惑,“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欧洲血统。LV的总裁Yves Carcelles 强调“当顾客购买我们产品的时候,他们期盼的是西方的品质。我们品牌的神秘性与产地是紧密相连的。即使越来越多的时尚奢侈品出产于亚洲,我们也不想改变这一点。 ”Prada 的总裁 Patrizio Bertelli 也表示,Prada 的工人要流着意大利文化的血液。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不少产品都是在中国完成 70%-80%的工序,回到欧洲做一个简单的加工,就摇身一变,成为“欧洲正统” ,这在业内已不是秘密。制造商如此费尽心机的安排,主要是为了维系高贵的品牌形象,他们不希望在产地问题上损害品牌的价值,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 Gucci 总裁 Domenico De Sole就曾经表示, “中国消费者不会去买‘中国制造’的
Gucci 产品。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一民指出, “奢侈品牌”这个概念包含的一个核心理念 是“物以稀为贵” ,从这个角度来说,品牌商在考虑是否选择“中国制造”时会相 当谨慎。
她认为,同一品牌旗下的产品,也有不同的市场定位,有的面向高端用户,有的则 是接近于艺术品的“真正奢侈品” 。对于前者, “中国制造”有着很好的前景,而 对于后者,则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是不应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 “不管顶级品牌商们在作何考虑,中国已经受益。作为顶级品牌的 OEM,在品牌的质 量控制、生产管理上,我们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孙一民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浙江某西服制造商,把名贵的意大利的西装拆开来研究,按照同样的面料和尺寸进行复制,但是产品出来总是感觉不对,到底缺了点什么,OEM 就可以给你答案。在中国,大陆的手机制造和台湾一些电子类行业,也是在OEM 的过程中逐渐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Harvey Nichols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