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早前看的电影,之所以突然现在想到写它,是因为看了06/02的《新视线》。里面有一个关于浪漫的专题,其中一篇是对《如果·爱》的导演陈可辛的采访。
在采访中,陈可辛谈到自己的反浪漫手法。他说戏中有周迅磨牙,金城武把手指给周迅咬着的情节。对于这个让许多观众觉得非常非常浪漫的情节,为了De- Romanticize,所以陈可辛要安排周迅与张学友乃至最早跟随的副导演之间也都有这样的细节。由此来强调,所谓浪漫,其实是可以一厢情愿的——当然 指的就是金城武和认为金城武浪漫的观众。
《如果·爱》我看的是电影,记忆中似乎只有金城武与周迅的磨牙那段,但是张学友乃至副导演的磨牙剧 情,却记不得了。不知道是自己的记忆太差,还是在最后电影上映时陈可辛剪辑掉了?虽然也买了《如果·爱》的DVD,不过之前一直没看。真要想回顾一下的时 候,却再也找不到了。也懒得BT下载了,所以哪位记得有这段情节的,还请告知确认一下。
《如果·爱》这个片子,我是挺喜欢的,虽然身边不少朋友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因为这片子把所谓爱情拍得够残酷。其实,我不喜欢《如果·爱》这个中文片名,反而是英文片名Perhaps Love更能反映片子的主旨——“也许·爱”。
是的,“也许·爱”。金城武和周迅在地下室的那段苦日子究竟是不是爱情?金城武那十年对周迅的等候究竟是不是爱情?周迅和张学友在一起的那些年究竟是不是爱情?答案:“也许”。
在陈可辛的采访中,也谈起了金城武对于周迅的十年等候。这段在许多人看来非常烂漫的十年,于陈可辛而言,不过是一个将正常人失恋后的十天放大到十年的一 个桥段而已,这段回忆在陈可辛看来不但不算浪漫,反而是痛苦的。作为导演,自然可以从初衷上去De-Romanticize,不过作为旁观者,我却更喜欢 以我的方式去De-Romanticize这十年。
对于金城武的那十年,我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每年固定一天回到昔日与周迅共度的地下室,还要用录音机留下自己当时的心情。那每年固定的强化行为,与其说是金城武在“等”周迅,不如说金城武在等“等不到”周迅。
是的,等待“等不到”。每年的回去,每年的录音,其实不是一种爱的强化,而是一种恨的示威。与其说这是留给周迅听,不如说是金城武自己在提醒自己有多么 的爱周迅,也正是因此,才能够证明周迅放弃自己是多大的损失,对于那个自己“恨”的女人,看着她得不到一样如此非常珍贵的东西,多少是一件可以痛快的事情 ——更何况,在这种被抛弃却又不放弃的痛苦之中,从某种程度上,就类似昔日教徒、僧人的苦修,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升华的。
当然,正如革 命导师说的,“时间是最好的洗涤剂”,终于有一天,金城武是开窍,放下了周迅的——但也正是在放下的那一刹那,才会意识到过去那么多年等候得不值得——因 为不值得,所以后悔,因为后悔所以要报复,要让周迅也承受自己昔日承受的“抛弃”,由此才有了后面两人重回北京的剧情。
最后,没有上飞机,而是重回地下室拥抱周迅的金城武,究竟是不是因为报复成功或者说因为觉得重新得到了周迅,而重新爱上了周迅?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也不渴求有答案的存在。
正如金城武所说的,他恨周迅,因为他爱上了一个自己鄙视的女人,而且最后变成了那种自己鄙视的人。这就是恨的力量——真正毁了金城武的不是周迅,而是金城武的放不下,是他自己心中的仇恨。不明白这个道理,该去看看古龙《七种武器》中的《多情环》。
在采访中,陈可辛谈到自己的反浪漫手法。他说戏中有周迅磨牙,金城武把手指给周迅咬着的情节。对于这个让许多观众觉得非常非常浪漫的情节,为了De- Romanticize,所以陈可辛要安排周迅与张学友乃至最早跟随的副导演之间也都有这样的细节。由此来强调,所谓浪漫,其实是可以一厢情愿的——当然 指的就是金城武和认为金城武浪漫的观众。
《如果·爱》我看的是电影,记忆中似乎只有金城武与周迅的磨牙那段,但是张学友乃至副导演的磨牙剧 情,却记不得了。不知道是自己的记忆太差,还是在最后电影上映时陈可辛剪辑掉了?虽然也买了《如果·爱》的DVD,不过之前一直没看。真要想回顾一下的时 候,却再也找不到了。也懒得BT下载了,所以哪位记得有这段情节的,还请告知确认一下。
《如果·爱》这个片子,我是挺喜欢的,虽然身边不少朋友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因为这片子把所谓爱情拍得够残酷。其实,我不喜欢《如果·爱》这个中文片名,反而是英文片名Perhaps Love更能反映片子的主旨——“也许·爱”。
是的,“也许·爱”。金城武和周迅在地下室的那段苦日子究竟是不是爱情?金城武那十年对周迅的等候究竟是不是爱情?周迅和张学友在一起的那些年究竟是不是爱情?答案:“也许”。
在陈可辛的采访中,也谈起了金城武对于周迅的十年等候。这段在许多人看来非常烂漫的十年,于陈可辛而言,不过是一个将正常人失恋后的十天放大到十年的一 个桥段而已,这段回忆在陈可辛看来不但不算浪漫,反而是痛苦的。作为导演,自然可以从初衷上去De-Romanticize,不过作为旁观者,我却更喜欢 以我的方式去De-Romanticize这十年。
对于金城武的那十年,我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每年固定一天回到昔日与周迅共度的地下室,还要用录音机留下自己当时的心情。那每年固定的强化行为,与其说是金城武在“等”周迅,不如说金城武在等“等不到”周迅。
是的,等待“等不到”。每年的回去,每年的录音,其实不是一种爱的强化,而是一种恨的示威。与其说这是留给周迅听,不如说是金城武自己在提醒自己有多么 的爱周迅,也正是因此,才能够证明周迅放弃自己是多大的损失,对于那个自己“恨”的女人,看着她得不到一样如此非常珍贵的东西,多少是一件可以痛快的事情 ——更何况,在这种被抛弃却又不放弃的痛苦之中,从某种程度上,就类似昔日教徒、僧人的苦修,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升华的。
当然,正如革 命导师说的,“时间是最好的洗涤剂”,终于有一天,金城武是开窍,放下了周迅的——但也正是在放下的那一刹那,才会意识到过去那么多年等候得不值得——因 为不值得,所以后悔,因为后悔所以要报复,要让周迅也承受自己昔日承受的“抛弃”,由此才有了后面两人重回北京的剧情。
最后,没有上飞机,而是重回地下室拥抱周迅的金城武,究竟是不是因为报复成功或者说因为觉得重新得到了周迅,而重新爱上了周迅?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也不渴求有答案的存在。
正如金城武所说的,他恨周迅,因为他爱上了一个自己鄙视的女人,而且最后变成了那种自己鄙视的人。这就是恨的力量——真正毁了金城武的不是周迅,而是金城武的放不下,是他自己心中的仇恨。不明白这个道理,该去看看古龙《七种武器》中的《多情环》。
前一篇:狂羡慕小祁同学
后一篇:Yellow 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