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还没有收到中文大学的学位证书,却已经收到了第一期《中大校友》。
《中大校友》这本杂志并不陌生,念书的时候同办公室的一位师兄是念完硕士继续读博士,所以每期都会收到。我闲时无聊,也常翻来看看。
不过作为收件人,这却是第一次。所以要提笔写下,纪念一下。
既然名叫《中大校友》,那肯定是一个为校友编辑,用来促进校友与学校感情的。内容除了会介绍一些知名校友或者平凡校友的近况——讣告、婚宴祝贺、祝早日康复等都是挺人性化的栏目,还会对学校的近况做一个介绍,比如哪位教授出什么成果了,哪位牛人来中大访问了之类,当然重头戏还是对于一些学校大事的介绍和沟通。比如我收到的这期,就对学校要新办书院和崇基书院修路两件大事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明校方的用意,以获得校友的理解和支持。
你会问,要校友支持做啥?简单得很,让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罗。《中大校友》专门有一页,名字就叫“热心捐助母校的中大校友”,专门刊登捐款2000港币以上的校友名字。你要让校友出钱,自然要他们掏得痛快——大多数人也不在乎在这一页上出现,但是终归希望看到母校在按照自己认同的方向发展——母校不可能询问所有校友的意见,所以只能在《中大校友》上多做工作,使自己的计划获得校友的认同了。
最后还要补充的就是,《中大校友》这本杂志毕业生人手一册,完全免费,而且类似我这样的海外校友,连每期11.4港元的航空邮费都是学校出的。可见中文大学在这方面是不惜工本。学校重视校友,校友才会回馈学校得心甘情愿。
想想我的另一个母校复旦,也就靠着还在读硕士的同学嘴中知道一些母校的近况,如今他们也都毕业了,以后恐怕只能靠看报纸才知道母校的动向——如此疏离,你说归属感怎么培养的起来。
《中大校友》这本杂志并不陌生,念书的时候同办公室的一位师兄是念完硕士继续读博士,所以每期都会收到。我闲时无聊,也常翻来看看。
不过作为收件人,这却是第一次。所以要提笔写下,纪念一下。
既然名叫《中大校友》,那肯定是一个为校友编辑,用来促进校友与学校感情的。内容除了会介绍一些知名校友或者平凡校友的近况——讣告、婚宴祝贺、祝早日康复等都是挺人性化的栏目,还会对学校的近况做一个介绍,比如哪位教授出什么成果了,哪位牛人来中大访问了之类,当然重头戏还是对于一些学校大事的介绍和沟通。比如我收到的这期,就对学校要新办书院和崇基书院修路两件大事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明校方的用意,以获得校友的理解和支持。
你会问,要校友支持做啥?简单得很,让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罗。《中大校友》专门有一页,名字就叫“热心捐助母校的中大校友”,专门刊登捐款2000港币以上的校友名字。你要让校友出钱,自然要他们掏得痛快——大多数人也不在乎在这一页上出现,但是终归希望看到母校在按照自己认同的方向发展——母校不可能询问所有校友的意见,所以只能在《中大校友》上多做工作,使自己的计划获得校友的认同了。
最后还要补充的就是,《中大校友》这本杂志毕业生人手一册,完全免费,而且类似我这样的海外校友,连每期11.4港元的航空邮费都是学校出的。可见中文大学在这方面是不惜工本。学校重视校友,校友才会回馈学校得心甘情愿。
想想我的另一个母校复旦,也就靠着还在读硕士的同学嘴中知道一些母校的近况,如今他们也都毕业了,以后恐怕只能靠看报纸才知道母校的动向——如此疏离,你说归属感怎么培养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