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拓展训练中的理念之争

(2006-09-17 23:04:54)
标签:

杂谈

参加拓展训练归来,少不得身上带点伤--不过伤疤是男人的勋章,不留疤痕的伤在好之前还是能冒充冒充的。

拓展训练,还是以体能类的为主。背摔、高空行走、盲眼越障碍、爬木棍梯以及爬4米高的墙。

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第一晚的智力训练。

其实所谓智力训练,很简单。就是一组12个人,最后一个看到一个数字,再想办法把这个数字逐步逐步传递给第一个人,最准确就获胜。

当然,规矩肯定有,比如不能说话,不能回头之类,一开始就是四大条。高科技年代,一看规定,三组人立刻都想到用手机存储消息,然后传送手机。这样一来,自然没难度,就是比速度。

第一轮后,教官增加限定,取消使用手机。

于是分歧出现,我所在的组本来也觉得如果不能传递手机,传个小纸条应该可以。结果全组没有人带笔,只得作罢。而且大家一合计,觉得教练既然偏爱"不成文法",每一轮比赛后肯定会把上一轮取巧的方案禁止,与其每一轮想一个作弊的方法,不如想一套合理的传递数字编码规则出来。

必须承认,我们的方案还算是比较牛的,普通的数字,平方、立方、n次方、根号、n次开方、正负、分数、百分号都利用拍打或者比划前一个队员的特定部分来实现。而且考虑到教官给的数字越来越变态,为了避免记忆失误,还把一个人对前一个人拍完所有编码改成每次之向前传递一个编码,使需要记忆整个编码并且解码成特定数字的人由11个减少为最前面的1个。

当然,也看了一下对手两组。一组选择写纸条,一组选择写手背,虽然在第二第三次比赛中,他们轮换更改取巧方式,都获得胜利。但是伴随教官不断增补规则,他们也不得不回到用身体接触进行编码或者在背后笔画的老路上。

当然,编码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所谓完善的编码系统也是经历了三次尝试后不断完善的,对于那些只有一两次尝试的对手而言,显然不可能比我们成熟。事实上,在最后两轮比赛,对手都无法完成分数和百分数的传递。而这也是我们最后获得胜利的关键。

胜利,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服气,尤其是始终执着于取巧的那组。一直到比赛结束,那队队长还在和教练争论自己最后的取巧方法是否违背了教官给出的规定,并对于取巧的选择似乎还颇为得意--将其视为不同道路的选择。

其实,在我们组,我也是早期取巧战略的提倡者,我当时找到的取巧防范甚至利用规则允许,使前后的人直接可以用目光接触,远胜过其他利用纸条等原始的取巧方法。不过,我也明白,这种方法就只能用一次,之后教官必定禁止。要在一个玩五轮的比赛中靠不断取巧获胜,几乎不可能--虽然友队的队长始终强调把信息写在纸条、网球、鞋子、旗帜等载体上不同的,只要一一使用,不违背规则。其实,教官指导了多少次拓展训练,能有什么取巧方法会不知道。教官善良,只说禁止类似写纸条等类似手法,其实我都想得出只要提出禁止"一切通过书写在实体上留下不会自然消失记号"的取巧方法,之前所谓的"创造性"取巧必然死得快。

最后,理念的争执,自然让大家找不到共识,不欢而散。

其实,这个理念之争,何止是在拓展训练。

中国这个快速转型的大陆法系国家,有太多的漏洞可钻,有太多的擦边球可打。也的确有太多太多的人借此或者外界看来的"胜利"。但这十几二十年的历史,也清晰地告诉我们,取巧发家的,被时间洗涤掉的实在不少。钻到一个孔子发达了,但不可能那么好运气结下来一个个空子可钻。要做"百年老店",还是要靠中正的手法,以实力取胜。

在一场短跑中,以取巧获胜很容易;但是只要比赛足够长,重复足够多次,取巧者能够剩下多少,只是取决于概率性质的运气。

当然,做事中正,希望以实力取胜的,日子也并非那么好过。好人一定有好报,毕竟只存在在童话世界中。就像在拓展中,五轮比赛前四轮都失败,看着别人至少对了一两次,尤其是靠取巧对了一两次,那种焦虑不安甚至怀疑是必然的。这种时候,必须要熬得住,坚持信念才能继续下去。幸运的是,第五轮我们完胜--而且我们知道,只要继续玩下去,最后的成功者一定是我们--毕竟有人这个游戏玩五个小时的。

但是,人生呢?我们知道,中正地走下去,最后的胜利者应该是我们。但是,我们的寿命允许我们一直坚持下去吗?如果我们的人生停止在比赛的第四轮,等不到第五轮的话,那么我们不就是只能以一个中正的态度去接受一个"完败"的结果吗?

只能说,为人处世"中正"二字,是需要点信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作孽的附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