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可乐损伤牙齿正名

(2007-03-25 18:02:31)
标签:

杂谈

看到新华社一篇题为《软饮料腐蚀牙齿 程度竟比酸液高》,文中提及"浸泡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皇冠可乐、七喜、低热七喜等7种饮料内的牙釉质薄片的重量减少5%以上",更可怕的是"部分碳酸类饮料的腐蚀性甚至堪比蓄电池使用的酸液"。

竟然有那么夸张?作为一名碳酸类饮料尤其是可乐的爱好者,这样的结论自然让我大吃一惊。不过好在还是受过基本的科学研究训练,而且多此体会到大多数媒体在科学报道方面的不靠谱,所以即使是新华社的稿子,我也首先怀疑是新华社记者的撰写有问题--当然,不是乱怀疑,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部分碳酸类饮料的腐蚀性甚至堪比蓄电池使用的酸液",可是之后又说蓄电池里面的酸液pH值是1,各类碳酸类饮料则是2-3,我就完全不明白文首说后者酸性比前者强的结论由何而来,只能怀疑作者压根就不懂pH值,进而怀疑整篇文章的可靠性也就不奇怪了。所以,自己动手,开始查询原始素材。

内地许多新闻有一点很不好,引用国外媒体的报道,往往不给出关键人名、机构、杂志名称的英文,虽然节省了篇幅,但是给查找原文带来了麻烦。好在这篇文章里面几个可乐的pH值都是颇为特殊的数字,所以搜索引擎一打,就找到一大堆。有了英文报道,再找原文就更方便了,更幸运的是,文中提及的《大众牙医学》这本杂志的文章是放在网上免费供人浏览的。上述新闻,具体资料来自三四月合刊中题为《Commercial soft drinks: pH and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enamel》的报道。

虽然是医学论文,不过好在大多数都是统计分析,所以大致还明白文章在讲什么。粗略看完,只能说我们的媒体实在是太能误导人了,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涉及的内容,与研究的结论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当我们的报道大谈可乐有多酸,对牙齿有多危害的时候,并告诉我们"南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显示,在腐蚀牙齿方面,饮料的酸碱度并非唯一因素,饮料类型、饮料中酸性物质类型和钙含量都有关系",这篇研究却告诉我们,酸性与损伤牙齿的关系并不显著相关(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pH is not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a soft drink's erosive potential;The pH value of the soft drink did not influence the mean percent weight loss significantly),至于"酸性物质类型和钙含量"等因素,这篇研究也压根没有做分析,不过是引了前人的研究,指出它们的影响可能比酸碱度更重要。

当然,上述的南辕北辙还是不是最让人气愤的。最令我愤慨的在于,通篇报道只谈到"牙釉质薄片的重量减少5%以上"这个可怕的结果,却没有揭示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请看下图,这是研究报告中对于各类物质减少薄片重量的统计,最后一行是控制组"自来水"的结果。我们清楚看到,即使把牙釉质薄片放在质量还算相当不错的美国自来水中,48小时下来质量也会减少2.45%。连喝水都要减少那么多,那么可乐减少个5%,6%也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了。毕竟我们喝水的时间远多过可乐,照这个结果,自来水是更喝不得了。

http://www.agd.org/files/gd/ma2007/jain/jain_table.gif

除了上述结论,这篇研究中还有一些结论也非常有趣,或者与新华社报道给我们的印象截然相反,或者是新华社报道中尚未提及的:

  1. 某些碳酸饮料可护牙。Root Beer中的牙釉质薄片重量仅减少了1.57%,比自来水的危害还小。虽然还是不知道Root Beer是什么东西,不过有读者指出这不是啤酒,而是一种美国流行的碳酸类饮料。看来要想保护牙齿的朋友,要找类似的碳酸类饮料来喝。
  2. 可乐危害有限。同为碳酸饮料,可乐类平均让牙釉质薄片重量减少3.65%,而非可乐类则达到5.13%,看来碳酸类饮料,还是可乐安全。
  3. 低糖类可乐似乎更安全。在可乐领域,这篇文章的实验结果普通可乐对牙齿的危害比低糖类可乐要大,但是作者也马上指出以往有研究发现两者并无区别,因此自家调查的区别可能完全是由实验误差造成的。其实,就算这个结论真成立,也说明主要是糖分惹得祸。多吃糖不利于牙齿,小时候就明白的道理,还需要这几位重申一次?

自己做过学问,所以知道很多研究的结果仅在其控制的一个范围内适用,而且结论与实验条件、样本选择等许多因素有关。相比几百几千乃至上万的社会学研究,往往只有几十个样本的医学统计研究,在可靠性上就更差了,往往是不同研究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后者否定前者。当然,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是必然的,就是在不断的错误和矛盾中逼近真相和真理。

但是,作为媒体,在压根没有读懂科学研究同时对一些尚未有定论的争论性研究乱报道,除了能够一时吸引眼球,对于帮助读者接近真相却全无好处--这样的事情,能少做还是少做,有空还是多澄清一些科学谬论来得实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