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捐款!捐给谁?

(2008-05-19 22:45:58)
标签:

杂谈

捐款,一轮轮的捐款接踵而至。

捐款,是表达爱心。但是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学子,仅仅是表达爱心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学的理性思考能力,是该伴随着灾后反思的开始而恢复的时候了。

地震后,很快就写了一篇网上快速捐款 ,当时是作为一名IT爱好者,指出了当时最畅通而且最方便的在线捐助渠道——北京红十字会。当然,这篇Blog就要换位思考,更多从一个了解点NGO的社会学学生的角度来谈。

捐款,自然是希望能够有助于灾区灾民生活的改善,有助于灾后的重建工作。然而,捐助多少是个重要问题,以怎样的速度流入灾区,又具体流入了那些赈灾项目中,却又是另一个重要问题了。毕竟,我等不是邵逸夫这样的大亨,所以直接直接联系教育部,将捐助资金定向用于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当然,我等也不太可能如韩寒、罗永浩等人那样亲历现场,亲自将物资等送到第一线——所以,我们绝大多数的爱心表达,必须通过向一个个慈善组织的捐款来完成,而到底选择哪一个慈善组织,绝对该是有讲究的。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慈善组织虽然都属于非营利组织,但是它们之间的竞争不亚于商战。每一个慈善组织都要努力宣传努力与民众沟通,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慈善组织,善款可以得到最大程度最好的利用。

那么我们的那些慈善组织呢?哪一家最值得我们将善款托付于它们呢?

虽然在没有更多素材去评判一家慈善组织的优劣是草率的,但是作为普通捐款者,我们毕竟只能通过一些感性的感受,通过一些片面的映像去做决断。而我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只是这些慈善组织在网络上发布的赈灾进度。

参与到这次赈灾的慈善组织很多,仔细留意了几家:全国红十字会北京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扶贫基金会,还有李连杰的那个壹基金。唯一让我感到满意的,也只有扶贫基金会了。

先说全国红十字会,很长时间网站无法访问,初期在线捐款也因此形同虚设。现在访问也时有问题,网站都时常访问不了,这个沟通实在是糟糕中的糟糕。当然,在难得几次顺利访问中,而是间或看到一些进度报道,但内容极其有限。

再说北京红十字会,虽然只是全国红十字会的下属机构,但因为我有一笔捐款是捐到它这边的,所以也额外关注了一下。同样的问题,赈灾进度的新闻少之又少,最新的不过是一条"999"紧急救援队前线指挥部成立了,其中除了几张图片,有价值的赈灾进度几乎没有。

慈善总会的网站是让我最失望的,不但出现流量过大要求去另一个网站中华慈善国际互联网救助中心捐款的IT问题,而且整个网站上只有最新的捐款信息,难觅最新的赈灾进度。

李连杰的壹基金好歹是相对比较现代化的慈善组织,网站上还是能找到不少救灾进度的,比如首个“壹基金之家”帮助孩子们回到了课堂李连杰率壹基金分队深入重灾区什邡。但是,这些报道终究还是停留在面上的,到底壹基金的救灾行动总体如何,还是难以一窥究竟。

正因为看了那么多不满意的慈善组织网站,所以当我看到扶贫基金会时,不由眼睛一亮。首先,扶贫基金会推出了一份中国扶贫基金会赈灾工作进展通报,5月17日迄今已经推出了三期,第一期主要概括了最新的筹资情况、救援情况、一线工作站情况和下一步救援部署;尤其是其中救援情况中,将已经集结、在途物资、和已发放物资的种类、数量、运输方式都详细的说明,让捐款者可以清楚的知晓自己的善款已经有多少以何种方式流入了灾区;第二期则是专项的《汶川地震灾区需求评估报告》,指出了灾区目前最紧迫的需求是周转社区、食品、净水机和热水灶、日常用品、应季换洗衣服以及肠道消炎药品;第三期名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抗震救灾重点工作”,指出了目前两大工作重点是1)救援物资的采购和发放;2)周转社区建设。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详细的计划,比如下面摘抄了一段:

在受灾严重的德阳、绵阳、阿坝和广元4地市的受灾县各选1-2个乡,建立周转社区,解决1000-2000户的临时住所问题。以社区的方式建设临时周转房,包括住宅、学校、卫生所和公共厕所等。每户按照投入1万元的预算,总共需要投入大约1亿左右的资金。周转社区另一个主要作用是起示范作用,引导政府和其它机构的资源投入。

正因为扶贫基金会的上述系列报道很专业很全面,所以成了我这几天新闻网站之外必看的资料——一个慈善网站能够让人追看其动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了。更何况,除了宏观的进度汇总在,在微观细节报道上,扶贫基金会也决不逊色,图文并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诸如青川灾情报道[图片报道]感动瞬间[图片报道]

是的,极其欣赏扶贫基金会在这次赈灾中的表现。毫无疑问,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扶贫基金会将会成为我慈善捐款的首选渠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