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表防水别太当真

(2008-05-26 22:24:45)
标签:

杂谈

有在外地的亲戚快递了一个名牌自动表过来,说是戴着游泳,结果进水了,要帮忙送去美罗城的维修点看一下。

送去了,问了,修理加保养,两千多,拒不便宜。亲戚肉痛,我说活该,谁让你戴着手表游泳。

“可是手表上写着防水30米啊,我游泳的地方2米深都没有啊!”,亲戚很是无辜。

哎!都是所谓的防水深度惹得祸。

防水深度这东西,对于非潜水表,是由ISO 2281来规范的,国内对应的标准则是QB/ T 1897-93。

且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规定对于防水的具体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标明“防水”、无论有无附加超压标记的手表,不适用于潜水表。意义:凡标明“防水”的手表,无论有无附加超压标记,除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防水性能外,也能在短时间内戴着游泳时以及在水压和水温变化的条件下具有防水性能,但是,无论有无附加超压标记,它们都不能用于潜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如下:

①      耐气压性能   将手表置于气压比正常大气压高2×105 Pa(2bar)的空气中,测定进入表壳的空气漏流率(用专用仪器进行检测)。空气漏流率≤50微克/分钟。

②      耐水压性能     将手表浸入盛水的容器中,在1分钟之内施加一个与超压标记值相同的压强值,若无超压标记的手表加压值为2×105 Pa(2bar),并保持10分钟,然后,应在1分钟之内将压强降至周围环境压强。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 面不得出现凝雾。

③      浸水深度为10厘米的防水性能     将手表浸入深度为10±2厘米的水中,并保持1小时。然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

④      操作件的耐机械压力性能        将手表浸入深度为10±2厘米的水中,在与柄头或按钮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加力5牛顿,并保持5分钟。然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

⑤   耐水温变化性能     将手表顺次浸入深度为10厘米的不同温度的水中:置于40℃的水中5分钟;置于20℃的水中5分钟;置于40℃的水中5分钟(手表从水中取出重新浸入另一水温中的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然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

标准说明:

1.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2281《钟表 防水手表》(1990年版)。

2. 手表防水性能试验有两种方案,可任选一种进行。手表只有通过其中一种方案全部项目试验合格后才能称其为防水手表。第一种方案:①、③、④、⑤;二种方案:②、③、④、⑤。

3. 各类防水手表的防水性能不分等级。手表除了用术语“防水”标记外,还可以用压强(单位为Pa)作为超压标记(至少2×105 Pa),或者用水的深度表示(至少20米),用深度标记时,不应当看作潜水深度,但它等效于深度所对应的压强值。

很显然,真正决定可以写防水多少米的,是第一和第二个测试。请注意,这测试里面,不过是把手表放在对应压强下1分钟,那个时间可是短的很,和实际游泳等涉及的时间是不能比的;更何况,最后标准说明的第三点说明了,所谓50米、100米,其实强调的是对应的压强值,并不等于可以潜水的深度——尤其是游泳,很多剧烈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加压行为,对手表的考验更是艰巨。

在网上看到友报《新闻午报》曾经有一篇关于防水表的报道,其中有多个案例和讲解,很是不错,这里摘抄了供大家分享。


防水腕表意外调查报告

以下是一份有关防水腕表在长假期间惨遭意外的调查报告,时尚达人建议读者仔细阅读,并将相关防范措施记录下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重演。

桑拿房内“旱”死事件

    “肇事者”:Alice

    案件回放:10月2日晚,我戴着我的Blancpain黑色莲花超薄表,走进巴厘岛当地的一家妇孺皆知的桑拿店,因为不放心将它独自留在更衣箱里,决定带它一起享受碳烧高温的痛快淋漓。没想到60分钟后,当我与它一同走出桑拿店时,表壳被雾气渐渐灌满,几乎看不清时间。具有50米防水功能的这只腕表居然活活“旱死”,呜呼哀哉!

    案件分析:桑拿房内40℃以上的高温对手表防水性能的损害是致命的。它会让表壳内的橡胶圈膨胀,接着,一旦你离开桑拿房,室外温度迅速降低,橡胶圈在经过热胀冷缩之后,与表壳接触的地方会出现微小的缝隙,防水功能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表壳“起雾”的症状。所以,无论手表防水与否,它可以承受的温度极限绝对不能超过40℃。

洪涝事件

    “肇事者”:Peter

    案件回放:这只手表是今年我生日朋友送我的,当时我只知道它有防水功能,就自作聪明地戴着它去冲浪了。岂料菜鸟级选手的我,刚上冲浪板半个身子就掉进了海里,几个回合下来发现,表壳里面发起了大水,灾情一度失去控制,损失惨重。

    案件分析:防水功能在50米以内的手表属于日常防水型;而防水性能达到200米以上的手表被称为专业防水型腕表。一般来说,日常防水型手表的表面只适用于日常梳洗(冷水),多雨环境,不能运用于任何有压力的水域之中。所以,购买防水型手表时,先得确切了解它的防水深度,一般有30米、50米、100米和200米几种。可是,你会发现有时防水型手表并没有具体的深度显示,只是说明了它可以承受的大气压力系数,这时可以用以下计算公式换算:防水深度=n个大气压×10。

2米海滩边的溺水事件

    “肇事者”:Derek

    案件回放:10月1日那天下午,我和几个朋友去海边游泳,因为“泳技”不佳,便保守地在不到2米深的海水里扑腾两三下。记得下水前朋友问我怎么不摘下手表,我炫耀地回答:它具有100米防水性能,对付这一丁点深度绰绰有余。可万万没想到,我还没学会“狗爬式”,防水手表就出现了进水现象,怎么会这样?要知道这里连2米深还不到啊!

    案件分析:手表说明的耐水压性与戴着防水手表游泳完全是两码事儿。测量手表耐水压性能完全在静态状态下完成,几秒钟内加压到标示的压力数,就停止了。而游泳时,表壳内所承受的压力是动态的,手臂的摆动频繁而且动作幅度较大。由于重力加速度超过水压,即使只在2米深的水中短时间内挥动手臂,也如同频繁地在手表上做加压和减压运用。然而表壳内部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加、减压的“折腾”,所以引起了这起“溺水”事故。

潜水暴毙事件

    “肇事者”:驴首

    案件回放:10月4日傍晚4点,我背着所有潜水设备和一只女友出行前送的价值万元的专业潜水表,正在为我的“处女潜”做热身运动。下水前,我亲吻了一下手表,便慢慢潜入海里,一边往下,一边用手表测量着具体深度。可是,当我浮上水面上岸休息时,突然发现手表的表壳呈蜘蛛网状破裂,顿时大惊。我真的一点也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撞到了表面。

    案件分析:这起事件根本不是因为磕碰到表壳造成的,就像“密室杀人”案一样,事件的发生也是悄然无息,让一般人意想不到。原来,空气中有种叫氦气的气体,在200米或更深的海域潜水,潜水舱内的氦气在巨大的水压下,其分子会变得很小,以至于使氦气变得无孔不入,包括潜入原本密不透风的表壳内。如果潜水者在浮上水面前,不打开潜水腕表内设的排氦阀门,表壳内的氦气在空气中会迅速膨胀,顶坏表壳。 (冬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