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Original URL: http://blog.earlzhang.com/others/city-snapshot/786/
Blog于我,不仅是一个书写场所,也是一个旧文存档方便搜寻的地方。因为有人问起香港中区警署,才发现这篇旧文并未贴在Blog上,特补贴。此文写于2005年7月。
每次从中环亚毕诺道的寓所出门,下行经荷里活道,总会对边上的中区警署多看一眼。过去一年多间,关于中区警署未来的命运已经有了太多的纷争,虽然迄今还未定论,但是原封不动保留的可能几乎没有,所以如今是看一眼少一眼了。
说是说中区警署,其实不过是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是为了方便而选用的指代物,真正指的是由亚毕诺道、荷里活道、奥卑利街和赞善里围起来的建筑群,包括了中区警署、域多利监狱以及前中央裁判司署三个机构拥有的二十多栋建筑。
整个建筑群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中区警署的主楼,建造于1864年,为一栋三层高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后于1905年加盖一层。当然,由于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需要,皇家警察规模不断增加,于是在1919年又新建了一栋四层高的建筑,面向荷里活道,也就是笔者每次下山要瞻仰一下的建筑。虽然二次大战之后,警察总部就迁出中区警署,搬到了湾仔的军器厂街,不过中区警署作为地区警察机构的驻地,使命一直要到2004年才结束。
在警署边上,靠近赞善里的便是域多利监狱和前中央裁判司署,在昔日这三个机构都发挥作用的时候,负责执法的香港皇家警察拘捕了犯人之后,暂时羁留在中区警署。经过隔壁的中央裁判司署审判之后,如果罪名成立就直接移送域多利监狱,当然在香港还没有废除死刑的那个年代,如果罪名严重需要执行死刑的话,域多利监狱也有刑场,可谓是一条龙服务。小小的一块地域,浓缩了当时香港的法治和执法的过程。奥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之所以会得此命名,也就在于Old Bailey是英国十六世纪最古老的司法审判机构的名字。
每次看到中区警署建筑群,我脑海中第一个反应过来的名字却是罗康瑞,那个香港罗鹰石家族的四子。这个71年23岁时便脱离家族庇荫自行创业的香港人,很早便远走上海,近几年将上海的老式弄堂改建成最in的新天地,一下子让其成了内地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即使是在香港,也成了投身内地房地产的先锋人物。虽然他和中区警署的命运并没有直接关系,可是香港政府在处理中区警署建筑群的未来发展时,却正是沿袭罗康瑞昔日在新天地把老式建筑改建成包含酒吧、高级食肆和高档购物中心的最in蒲点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康瑞的成功也许是香港政府作出如此决定的一个重要诱引,如此说来,可以说是罗康瑞不毁中区警署,中区警署却可能因其而毁–当然,中区警署建筑群位于中环,毗邻兰桂坊和SOHO区的地理位置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香港政府有这样的打算,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不过大多是技术层面,比如由谁开发,如何招标等。真正让香港民众意识到这些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建筑文化层面意义的,却还是所谓”五大家族出资五亿力保中区警署”的事件。说是五大家族,其实真正露面的只有一个,就是香港上个世纪上半叶首富的何东家族,这个在香港可称是最老牌的华人富豪家族–今日的澳门赌王何鸿燊是何东之弟何福的后人。此次出面的是何东的曾孙何猷忠,他表示愿意连同另外四个老牌家族出资5亿成立一个信托基金,将中区警署建筑群发展成一个以艺术、文化为导向的非营利项目。又是”五大家族”,又是”出资5亿”,这样的劲爆新闻倒是一下子让众多香港同胞关注起中区警署建筑群的文化意义了,虽然最后五大家族的建议被香港政府回绝了,但是香港政府原先的发展计划也暂时搁置,改为继续收集公众意见。
根据政府公告,继续收集公众意见的时间截止至五月底,如今已是七月,但是关于中区警署命运的最新公告却仍未出台。上半年董建华的辞职,新特首曾荫权的上任,使整个中区警署建筑群的命运又多了一分变数。在这里,只能祝福中区警署好运,千万不要像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那样最后变成一个以盈利为主导的地产项目。
前一篇:趣味领带打法(3):气球结
后一篇:趣味领带打法(4):隐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