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早前,写过林达和他的《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年少时读几本林达)。在我看来,这四本集子是了解美国政治体制尤其是共和思想和司法体制的最佳入门教材。当然,林达的四部曲并非尽善尽美,最大的致命问题就在于题材和目的的限制,其只能摘取美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几页来写,因此将美国写得有些过分完美了,其中的一些溢美之词让不了解美国的读者不免对美国有过于美好的印象。虽然在林达后期的一些单篇杂文中已经大比例的强调了美国的现状尤其是复杂性(比如在烧国旗问题上的多次司法斗争),但毕竟影响力大不如那四部曲。 http://blufiles.storage.msn.com/y1pSCSSJyHVquonDThSGna_s7PkzdCMcZGcSv_rzC6hVcHify1Tt7c4Y9VTw_6OGvxoX7SP7Edp_pI?PARTNER=WRITERLegal" />
所以,在推荐别人看林达的四部曲同时,我都会建议他们同时看ABC的连续剧Boston Legal,既可视作补充读物,同时又是一种平衡。
Boston Legal自2004年10月3日推出以来,已经上演四季,2008年9月将迎来第五季也是最后一季。美剧这些年在国内大行其道,不过最出名的是Friends、Sex and the City、24这些作品,与此相比Boston Legal的知名度可谓是大大逊色。的确,即使在美国本土,Boston Legal也算不上收视率靠前的连续剧,但却是艾美奖的常客,根据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显示,Boston Legal的主要受众绝不同于那些大众剧集般以沙发上的土豆为主,而是主要吸引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
法律题材的剧作,美国也拍了不少,像Shark、Justice、Law and Order,若再算上CSI、Criminal Minds这类破案相关的剧集,那可谓是品种蔚为壮观。但是,Boston Legal却是一部非比寻常的法律类电视剧。回忆一下那些常见的法律题材剧集,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犯罪题材的,所以也主要与刑事法庭打交道。但是Boston Legal则不同,虽然其设计的官司中不乏类似案件的,但是更多也更出彩的却是千奇百怪的民事官司。
是的,对许多不太了解美国司法体系的人而言,Boston Legal可算是一部奇闻录,里面什么样的官司都有,诸如同性恋、安乐死、肥胖歧视等已经算是正常的了,诸如学生状告学校没有进行性教育、信徒状告教堂、社区要求建造原子弹、母亲要求法院强制遭受强暴的女儿服食记忆遗忘类药物、艾滋病人与保单贴现公司的对峙——当然少不了次级贷危机下的房产问题,诸如此类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比起那些看起来悬疑、血腥、耸人听闻的刑事案件,上面提及的这些民事官司看似只是滑稽不够劲爆,但其实它们的意义远胜过刑事案件。是的,刑事案件尤其刑事辩护有其伟大的价值,但其本身更多是一件技术性的工作——毫不夸张的说,在无罪推理和合理怀疑的大前提,除了DNA等新技术的引入外,100年前的刑事官司和现在的刑事官司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这样的官司很难拍出新意,即使有新意几季一拍也便老套了,很容易审美疲劳。
但是民事官司不同,尤其是Boston Legal中的那些民事官司,都是取材于美国最热门的社会问题、司法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美国法律界对于隐私权、对于女性身体权利、对于生命的价值等许多问题的最新争论焦点,同时也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现存最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比如对布什政府的不信任,对于伊拉克战争的反思,对于教育制度的反思,对于男女平等问题的质疑,——而在最新的第四季中,男主角Alan Shore更是登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在最高法院中就死刑与违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是的,正是这些民事官司,以判例的形式一步一步在推动美国的进步,而律师的辩论和法官的考量也代表了社会大众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在美国法律人士尤其是法官之所以能够成为三权分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疑也主要就在于这些判例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电视剧,虽然所有的官司都是虚拟的,最后的判决也是虚拟的,但是律师双方的辩论无疑代表了现实司法界的主流观点,而法官的虚拟判决也大体遵循现实,不会出现大幅超越现实的司法尺度——所以看Boston Legal,尤其是那些民事官司,最后主角是否能够获得官司的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律师们都说了什么,彼此间的矛盾又在于哪里,而每一个观众其实内心都可以充当一回法官,根据双方的论辩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司法审判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过程,其本身也具有教化民众的作用,而作为连续剧,Boston Legal以快餐化的形式包装诸多现实问题,无疑比冗长枯草的真实官司要更具教化作用。
只可惜,这样优秀的一部连续剧,将要迎来最后一季,而且是腰斩的一季,只有13集。哎,聊胜于无,9月22日开始继续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