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Original URL: http://blog.earlzhang.com/health/1373/
在那本伴随许多男孩成长脍炙人口的漫画书《圣斗士星矢》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上一代黄金圣斗士童虎被女神雅典娜授以MISOPETHAMENOS大法,每年的心跳只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心跳。于是乎,243年过去了,而童虎的身体却只有相当于正常人243天的衰老,这使得他成功的等到了下一次圣战,并再次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谓的MISOPETHAMENOS大法,不过是漫画家的异想天开。但是在这段情节中却指出了一个关于心跳的大命题:心跳速度与寿命的关系。是的,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较慢但健康的心跳,与长寿是休戚相关的。
心脏,是人仅次于大脑最重要的器官,而每一次心跳都帮助大量的血液在全身流动。作为一个从不停止的精密器官,科学家倾向于认同心脏和许多人造仪器一样,同样具有使用寿命。当然,心脏的使用寿命并非以时间来衡量,而是以心跳次数来衡量。人工心脏的发明人Robert
Jarvic认为,心脏的寿命应该大于20亿跳,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大体应该在26亿跳,其它的研究和模型提出的理论数字从20亿到29亿不等。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每分钟心跳(BPM)在70至75跳之间,若按照26亿跳和BPM=70计算,心脏的理论寿命则为70.6年。当然,上述只是理论计算,毕竟新生儿的PPM高达130,而儿童时期90至110亦很是正常,至于年老后心跳速度亦会放缓,因此70跳不过是一个估算–更何况,心脏的寿命到底是多少跳,所有的研究不过是估算,根本无法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虽然心脏的寿命更多只是一个理论推到的产物,但是关于心跳与寿命的关系,却是得到了大量研究的充分验证。如2008年12月《Harvard
Heart Letter》的一篇研究指出:
较高的静止时心跳速度(resting heart rate)更容易导致高血压,同时亦会增高心脏类疾病致死的概率。究其原因,每一次心跳都会对动脉血管壁施加压力,而更快的心跳自然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过快的心跳意味着冠状动脉充血的时间缩短,从而造成心脏对氧气的需求与实际供应能力之间的不均衡。
正因此,非疾病导致的心跳放缓往往被认为对健康长寿有着较大的帮助。那么如何让心跳放缓?虽然包括瑜伽、打坐等静态的修炼也被认为有助于同时放缓呼吸和心跳,但是更大众化的手段还是适度同时持续性的锻炼–虽然锻炼时心跳会快速加剧,但却有助于提高心脏的功能,长期如此便有助于将心脏在静止时的心跳放缓–一般每分钟低于60跳被视为心跳过缓,出现上述症状的,除了心脏疾病患者外,更多的是很健康的普通人和运动员,后者恰恰是心脏强劲的一种体现。
既然心跳如此重要,对其多多关注自然很是必要。虽然一块手表配合搭脉,很容易便可获得BPM数据,但这样的方法具有诸多的局限性。正因此,大量测量心率的仪器也就应运而生了。
若去医院做过体检,自然会做过心电图,利用两手两脚四个导电夹,仪器可以记录下你相信的心跳–不仅是心率还包括P波、T波等大量更专业的数据–若你有早搏的迹象,那么24小时随身背负的动态心电图就是更进阶版的选择了。当然,上述是医学层面的心脏监控,而对普通人而言,需要的不过是民用层面的心脏监控,我们一般关注的只是BPM这一个数据,所以普通的心率仪便足够了。
民用的心率仪有多种测量原理,如血压机附带的心跳测试功能便是在测血压的同时监控脉搏的跳动,从而获得相关数据,当然目前也有部分厂家如Prevention将血压机作成类似手表的式样佩戴,通过帮助食指的贴布来监控;另一些心律表则是依靠光电传感器,通过紧贴食指的传感器来监控血管流量从而获得心率数据。
当然,目前在民用心率仪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通过测量心跳在皮肤表面造成的电位差来测量心率,此类产品最著名的品牌当属Polar。此类心率仪,一般由胸带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在使用时,将胸带佩戴在心口一下,胸带上的金属片便可通过体汗感应到皮肤表面的电流变化并将相关数据通过无线传送给接收器。心率仪的接收器一般制作成手表式样佩戴,当然也有针对自行车运动员放在自行车把手上的式样。最普通的心率仪不过可以给出实时的BPM数据并针对特定心率给出警报,但更高级的版本往往可以记录一段时间的BPM数据并以图形绘制,甚至还能将相关数据上传至电脑上,配合专用的软件为使用者指定更合理的运动计划。虽然Polar的心率仪器执此行牛耳,不过Mio推出的无胸带式心率表却是近几年来一个重大的创新–毕竟胸带的佩戴让很多人感到不舒适,而且无线传输在一个人使用时尚好,若周围多人使用同类仪器,就容易出现串信号的问题,而无胸带心率表自然可以规避相关问题。除了Mio外,Textronics推出的胸罩式心率仪将Bra和心率仪结合,也更加强了女性用户的佩戴舒适感。除了正儿巴经的心率仪器以外,业界也不乏Crossover的产品,比如华硕便有推出过结合心率测量功能的鼠标Vito
W1,可以通过鼠标将心率数据传输到电脑的专用软件上实时显示。
也许你会奇怪,要知道心跳数据,自己搭脉或者血压计测量一下便可,需要如此复杂的仪器嘛?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是仅仅需要知道静止状态的心跳数据,而是需要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控数据来调整运动–无论是为了健身还是为了减肥,这都是必不可少而且极为有效的一环。
“有氧运动”,这是时下很流行的一个词汇。所谓有氧运动,指的是长时间进行运动(耐力运动),使得心(血液循环系统)、肺(呼吸系统)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提高心、肺功能。虽然一般来说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步行、原地跑、有氧健身操等都被视为有氧运动,但绝不等于你进行上述活动就真的能够起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到底有没有效果,还是心跳说了算。
首先,我们需要将运动分为四类:1)无氧运动,比如短跑、举重,身体主要依靠消耗糖分来支持这样短时间的爆发力;2)增氧运动,即提高耐力的训练,此类训练消耗的糖分少于无氧运动,并加大对脂肪的消耗;3)瘦身运动,即为了调节体重而进行的训练,此类消耗的糖分进一步减少,而主要是对脂肪的消耗;4)适量运动,因为运动量的很低,所以其消耗的脂肪和糖分都要少于瘦身运动。
接下来,则要介绍一个概念:最大心率HRMAX。顾名思义,这就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大心跳速度。要严谨的测试此数据,必须依赖心电图配合强制运动仪器,通过逐步加大运动量来监控你的心跳变化,从而得到最大数值。不过,这对普通人而言,是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所以普通人一般是利用现有模型来进行估算。
HRMAX=220-你的年龄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估算模型,亦是许多心率仪上会介绍的公式,一般也被称为Fox and
Haskell公式。当然,不同的研究者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模型,说医学界存在几十种类似模型绝不夸张。根据比较新的研究发现,众多模型中比较靠谱的是这个:
HRMAX=205.8-(0.685 ×你的年龄)
有了最大心率数据,你就可以计算不同类型运动的目标心率了。一般认为,无氧运动应当维持在最大心率80%至90%;耐力运动则是70%-80%,瘦身运动则是60%-70%,而低于此水平就是日常运动,起到的锻炼效果就相当有限了。
好了,就且让我们来看看一个30岁的成年人如果分别为了增强耐力和控制体重,分别该进行怎样的运动比较合适吧。首先是估算最大心率,205.8-0.685×30=185.25。若为了增强耐力,那么运动时BPM就要维持在129.7至148.2之间,若是为了控制体重,那么则是111.15至129.7之间。
前一篇:再说美丽加芬透明质酸原液
后一篇:奥巴马的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