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Original URL: http://blog.earlzhang.com/html/y2009/1397.html
3月20、21日,陈绮贞在上海连开两场演唱会。http://www.cheerego.com/upimg/poster6-4B.gif
对陈绮贞的演唱会很是期待,尤其是当年看五月天演唱会时看过陈绮贞客串嘉宾的那场后就更期待了。只可惜,21日那场,下手慢了,没买到票。好不容易等到加场,却是万恶的周五,每周最忙的一天,更是无法抽空去看。无奈,只能擦肩而过。
虽然没去看演唱会,但是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陈老师怎么这两年这么红,能从一个小众歌手变成如今开演唱会还要加场的大热门?
思考再三得出的一个假设是:一切都是拜互联网所赐,是网络催红了陈绮贞。
先说说我是怎么会接触到陈绮贞的吧。记得几年前,好多很文化的朋友都很推崇豆瓣网,所以也间或上去看看。因为知道豆瓣网的用户与整个互联网大格局很不一样,更小资更文化些,所以当时便想看看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群究竟喜好上有什么特别,所以就查询豆瓣网上最红火的男歌手和女歌手“小组”究竟花落谁家。男歌手的查询结果不记得了,但似乎无甚意外;但是女歌手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是一个叫陈绮贞的女歌手,有1万多小组成员,大大领先于第二位。
在当时,对于陈绮贞不但不了解,听都没有听说过,也正是带着这个疑问,找来了她那张《旅行的意义》。听过,很喜欢,于是找来了演唱会版的《花的姿态》以及更多之前的老专辑,多少开始有些fan这个唱起歌来很嗲,会创作长得也还行的小众歌手起来。
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是和我类似的经历,因为网络而非电台、报纸、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接触到陈绮贞并慢慢喜欢上她的吧。
念书时学习城市社会学,对于大城市的发展学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大城市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至于原因,关键在于大城市人口众多,许多小众文化都可以大城市中寻找到足够的同好者,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维护这个文化的生命力,而不似类似乡村这样封闭的小社会,很多小众文化会因为“一个人作战”,而屈服于周边的压力逐渐没落被主流文化所消灭。
其实,这个理论若把“城市”二字换成“互联网络”,其实一切亦可以适用。像陈绮贞这样的小众歌手,在数年前是不可能频繁出现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些传统媒体的。这也就意味着:1)对于非陈绮贞的粉丝,很难知晓有这样一个歌手存在。毫不夸张的说,在传统媒体,陈绮贞这样非商业大牌歌手的曝光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媒体从业者本人对其的喜好。而陈绮贞几年才发一次唱片的风格也决定了即使知晓亦很难从传统唱片渠道买到她的专辑尤其是老年专辑;2)对于陈绮贞的粉丝而言,很难从传统媒体了解到陈绮贞的新闻,看到陈绮贞的新照片,了解到别人对陈绮贞的评价(尤其是赞美)——而这些对于保持粉丝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发生改变。利用搜索引擎、论坛、新闻组这些民间信息渠道,你接触到陈绮贞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互联网则使得“做粉丝”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找唱片,百度MP3、VeryCD都是最简单的渠道;要找新闻,官方的可以查看新浪网易搜狐,非官方的可以看百度贴吧;要找同好,随便一搜网上粉丝论坛就有好几个;怕因为依赖媒体而和陈老师离得太远有隔阂,那么可以直接访问陈绮贞个人Blog。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有潜力的歌手为更多人所知,并能持续为粉丝所钟爱,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回首互联网这10多年来的历史,发挥对小众文化的点石成金早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周星驰那部票房惨淡的《大话西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无疑昔日校园BBS上众多爱好者的推崇和评论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而李宇春这个绝不同于以往女性偶像形象的新一代偶像之所以能够有那么多死忠玉米,而且这些玉米丝毫不在乎周遭人不太认同的目光,与百度贴吧以及诸多粉丝论坛提供的社会支持同样是密不可分的——而陈绮贞不过是周星驰、李宇春之后有一个网络下的蛋而已。
看新闻报道,陈绮贞似乎是不怎么上网的,还是以电视作为主要资讯渠道。但是,作为被互联网而催红的歌手,陈老师实在是该感谢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