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Original URL: http://blog.earlzhang.com/html/y2009/1707.html
明日开始休假,为期一周。
知道我要休假的同事,不止一个问道“去哪里旅游?”。原来,“休假”和“旅游”已经差不多划上等号了。
可惜,于我而言,“休假”的同义词是“自闭”,是“宅男”。
很佩服那些浑身充满精力,能够将有限的假期投入无限旅游中的朋友,在我看来,搭乘陌生的交通工具踏上陌生的旅途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还要在这个充满陌生的过程中解决吃喝拉撒睡觉等问题,实在是辛苦的事情,所以,我爱看朋友们旅游后回来的Blog,但却绝不喜欢亲自尝试。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说的就是我这般的。
在我看来,假期的最佳打发方式,是呆在家里,坐在舒服的电脑椅上,看看YY小说抑或看了很多遍同样不用动脑子的美剧,时间在这样的挥霍中慢慢流逝。正是这样的一种“挥霍”,让人能够对于“我”的存在有着一种特别的“存在”感——更贴切的说,也许改用“自在(isvara)”来形容。
是的,当差不自在,自在不当差。要上班养家糊口,就得和人打交道。而用我们社会学的说法,和不同人打交道,你得带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累!至于说休假旅游或者城市间到处溜达抑或访友时,前面说的身体疲劳倒是其次,关键还是心累,当你太投入的去欣赏美景或者和知己交谈时,美景友情是有了,“我”却又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所以,以简单无聊乏味的方式打发时间,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最“自在”的方式了,是一种难得的“清福”。
看南怀瑾老先生的讲演,谈到当年在峨眉山顶看《大藏经》的三年,称之为用光了人生的“清福”,之后只能忙不迭的做事。看到南老这样的说法,实在是甚有同感。
于今回忆,读硕士时2004年的那个暑假,也许是我人生难得的真正“清福”。那时,住在中文大学后山僻静的学生公寓,背山面海,每天看看闲书,好不自在——当然,南老境界高,看的是《大藏经》,我是只能看看无关的股票书、护肤书、YY小说书等。那时放假,学生大多回家,同学也大多去收集论文素材,所以只要愿意,可以不用见一个活人说一句话就能度过一天——当然大多数时候我还是选择吃顿晚饭,和餐厅阿姨点菜的时候说一句“唔该”——只怪自理能力太差不会烧饭。因为不用见人,没有人际上的牵绊,所以你就只是纯粹的你——可以暂时的由“社会人”退化为简单的“个体人”,就像卫斯理小说中那只由人变的海螺。因为没人管也不用做事,所以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试过早上7点起床的正常日子,也试过早上7点睡下午17点醒的日夜颠倒,反正一切自在。
当然,这样的生活是再也回不去了。
最近在看海云继梦的《非常金刚经》,谈到“随处自在”。其实,类似的观念之前也接触过,对于那些修生养性有成就的高人,即使在尘世中即使在繁琐的世事中,一样可以不为景迁,做到“自在”,可以清楚的体会到自我的存在——就像南老当初谈“十六特胜”时谈到的首先从“知息入,知息出”那般。当然,我的道行离这个境界还是太太太遥远了,所以如今休假,只能尽可能模拟当时的“清福”了。至于“随处自在”的境界,就待休假完后再继续“精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