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Original URL: http://blog.earlzhang.com/html/y2010/1774.html
这几天,我的MSN昵称是“颈椎脊椎努力调成直线的感觉的确不同,所谓生理曲线实在是忽悠
”,貌似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少,有的是询问具体方法,有的则是关心我身体,以为我颈椎脊椎出了什么问题。既然如此,干脆在Blog中做一个分享。
最近在看李谨伯老先生的《呼吸之间》,一本讲静坐与修道的书。类似的书看过不少,但这本一上手就让我觉得很不一般。这位90岁的老先生,在书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谈“正身”的重要性。在李老先生看来,现代人几乎都是鼻子冲前翘,弯腰伸颈,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姿态。别说修道,即使是要身体健康,也要先“正身”。
李老先生看来,要“正身”,首先就要让我们已经S型的脊椎颈椎恢复到出生时的直线状态——即放松、挺腰、直背、正脊柱,让鼻子和肚脐在一条直线上,才能有助于身体内部的通畅。
李老先生说的这些,相关的要点其实这两年陆陆续续早有接触到,很多先人其实屡屡告诫,只不过我此前一直不够重视,直到近期自己的实践中才慢慢有些体认到,如今看到他的“强调”,赫然有融会贯通的感觉。
要谈“正身”,首先就要说脊椎的生理曲线。脊椎是S型的,这个叫生理曲线。看西方的许多医学和人体工程学资料,这是被作为常态的。但是,中国的中医、武术、丹道等领域,均不认同这种看法,毕竟出生的婴儿脊椎是直的,是伴随不断成长才变成这样的。以医学观点诠释太极拳的一些要领一文中对此有介绍,这里引用部分:
谈「虚灵顶劲与尾閭中正」
两大要点,在上是虚灵顶劲,即顶头悬,犹如在头顶有绳悬樑,就是把颈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在下则是收尾閭,使尾閭中正,也就是将荐骨尾端向前上方收。
这是要使脊椎拉直(註一),则脑脊髓液(註二)的循环道路较为笔直,流动则会较为顺畅,速度也会较快,在这如此情况下,脑与脊髓也会受到较多脑脊髓液的滋养,也较易带走废物。
因为要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首先要把脑脊髓液循环的道路拉直,则须把颈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下面则是将荐骨尾端向前上方收,使马尾的部分拉直,如此整个脊椎骨成一垂直线,就像是回復到婴儿时期笔直的状态。
註一:人体的脊椎骨(vertebral spine)总共约33块,分为颈椎(cervical spine)7块,胸椎(thoracic spine)12块,腰椎(lumbar spine)5块,荐椎(sacrum)5块,尾椎(coccyx)则是由4小块融合为一块。
在胎儿时脊椎是向后弯曲,出生后到约两岁前脊椎骨成一垂直状,长大后因为直立行走加以内臟器官相对地变大,使脊椎骨形成弱S状,即胸椎、荐骨向后突出,腰椎向前突出。
註二: 脑脊髓液(cerberospinal fluid, CSF)它是一种无色无味,像水一样清澈透明的液体,是供给脑与脊髓的营养液体,就如血液循环於身体,供给组织养分一般,它的成分大约是血浆(plasma)所含的三分之二物质,包括葡萄糖、蛋白质、电解质等等物质。脑脊髓液是由位於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与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中,由微血管形成的脉络丛(choroid plexus)裡渗透出来,先从侧脑室裡分泌產生,经室间孔(foramen of Munro)流出到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 Aqueduct of Sylviu ),第四脑室(forth ventricle),通过正中孔(Foramen of Magendie),侧边孔(Foramen of Lusschka) 流入脊髓,向下流注到马尾处再向上回流,再经脊髓、脑,最后回到头颅裡,由硬脑膜形成的矢状沟(sagittal sinus)或横状沟(transversal sinus)中的蜘蛛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裡的微血管丛,再流回静脉。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脑脊髓液会经由颅神经与脊髓神经周围的小管,进入淋巴液回到静脉。脑脊髓液在成人的脑与脊髓中大约有150-180㏄,事实上每天有400-550㏄脑脊髓液可以从脉络膜丛滤出,循环於脑、脊髓。
如果神情平静 (神宜内敛),全身放鬆,血管自然扩张,血液由心臟经颈总动脉,内颈动脉,中大脑动脉,到脑室内脉络膜丛微血管的血流量会增加,则脑脊髓液的渗出也会增加,配合腹式呼吸则更可加速脑脊髓液循环,因为腹部压力增加时,如用手压按腹部或咳嗽,则脑脊髓液压力也随之升高,如此脑脊髓液的循环也会受到影响。正常的脑脊髓液压力为80~180㎜水柱,当腹压升高时可以增加20~60㎜水柱,以此观点推论若以腹部呼吸,则腹部一缩一放(气宜鼓盪),会使脑压随著一高一低,有如帮浦推送,促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有关呼吸部分下面会另行说明。
根据实验显示,依照一定的要领行打坐时,脑脊髓液的流量会增加,流速也会加快,功夫深厚者其脑脊髓液的循环,可以达到正常人的两倍以上,因为脑脊髓液是供给脑与脊髓的营养液体,如此可以使脑部更容易获得营养及排除废物,则意识会更清新,精神更焕发,思考力更好,脊髓的传导也会更快,这是「尾閭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好处,所以正襟危坐不是没道理的。
这篇文章,不仅把个中原理详细解释了,而且将正身的原则也在一开始就阐述明白了。当然,因为之前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指导,而且也有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所以李老先生一说就明白其中的诀窍。至于对此没有太多涉猎的朋友,这里推荐两篇文章,都是武国忠医师撰写的,一篇是《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中的“形正气顺,病安从来——太师椅的秘密P237”,另一篇是《活到天年》中的“头颈部向后,人永远不会佝偻P207”。其实第二篇的标题“头颈部向后”已经提到了正身的一个重要要点了。可惜网上找不到这两篇文章的电子版,有书的朋友不妨找来阅读下——当初看这两本书,因为这两篇文章都临近结尾,所以看得并不仔细,这次重新阅读,才发现受益良多。
对于刚开始尝试这种姿势的人,肯定会不习惯,尤其是觉得腰部挺着很累。不过这个还是要坚持一下的,当然动作也要确保对,按照求真斋风平水静大大的说法“当静坐的时候,把尾骨往后挪,然后头微领,这样,脊椎轻轻的被拉伸下。”,腰部就自然不容易弯了。至于颈椎这边,只要先向上拉升一下颈椎和脊椎然后向后一靠,自然就位置容易对了——之后就是要时刻警惕不会因为看电脑屏幕而不自觉得前冲了。其实,如果坐着到位的话,整体身体应该是很安定,不容易散架,也不会太累的——其实不仅于此,像我只要姿势摆对一段时间,很快就会感觉到一股暖意从脊椎向上,像我这种冬天手脚冰冷的体质,只要摆对这个姿势,往往手就自然暖和了,这其实就是李老先生说得气脉通的初步症状。
如果上述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还是有不明白的话,那么可以参考塑身中常用的“九点靠墙法”,即:
“九点靠墙法”。两腿并拢,靠墙站立,身体后九个点贴着墙面,即两只脚后跟、两个小腿肚、两个臀尖、两个肩和后脑勺都贴着墙。然后做“提收松挺”,提、收,就是膝盖、臀部、腹部向上提收;松、挺,指前胸、后背、颈部向上挺拔,两肩放松。不要抬下巴,感觉颈部向上牵引,引导整个脊椎在感觉上成直线。
这个方法既可以全套站着体会,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体会上半身,尤其是脖子的位置,当然最好还要注意腰部也能靠到墙。
前一篇:透明质酸分子量的讲究
后一篇:护肤品,反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