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一种习惯!

标签:
育儿 |
失败,是一种习惯!
新托福考试以来,微博之中其实有一种私信非常常见。私信的内容都非常雷同,就是“无老师,XX月还放不放考位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考试了!我心理都急得不行了!”第一次看这样的私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禁揪着心,再帮他们一起着急,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发现几个月后,同一个人又出现,再次问“XX月还放不放考位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考试了!我心理都急得不行了!”,几个月后再次出现,又问“XX月还放不放考位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考试了!我心理都急得不行了!”
而且一次又一次的在跟考友沟通过学习方法之后,无老师终于醒悟,其实很多人考不过托福考试,不是因为这些人很笨,而且恰恰相反,很多人都是名牌大学,或者是重点中学,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学习,知道英语学习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每个人马上就会说统一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时间了”。这里不仅让无老师想到了上一段里的,连续几次都在问“XX月还放不放考位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考试了!我心理都急得不行了!”
好有趣啊。每一次都信誓旦旦的,这真的是我的最后一次托福考试,但是每一次都默默地再报一次托福考试,然后继续留在热锅之上。
慢慢的,无老师就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一种人的思维定式,就是这样不停的在热锅上循环,是一种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其实就是一种人思维的习惯,就是每一次遇到一件事情,总是按照相似的方式进行思考。
http://www.ibtsat.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ee568.jpg
这就像是,成功是一种习惯一样,失败其实也是一种习惯,这不涉及智商,只是涉及人们的思考定式,从而导致的行为定式。当然,你也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只对照着别人的昨天,盯着自己的明天。这里一个最常见的逻辑链就是,我要过一个好的生活,那么就要进一所名校,我要进一所名校,就要有一个很好的SAT和托福成绩。如果要这样的话,我就要在9月之前拿到托福成绩,然后12月之前拿到很好的SAT成绩。是的,这个逻辑链是如此的严密,而且富于雄辩能力,让人第一眼望过去之后,觉得无懈可击。
但是实际情况就是,第一,客观规律就决定了大多数人,不可能如此短的时间提升的如此之多。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这是人的能力决定的。第二,如果一味的寻求不存在的捷径,那么最后拿到的就是屠龙之术,花了时间,却拿不到自己需要的成绩。只能像前文一样再报一次托福考试。是的,你还可以选择走买答案或者替考的路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大陆的学生在北美的学校里面,有20%以上的退学率。但是很多人选择无视这一切,先拿到再说,管明天干嘛,是的,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在面对这样的竞争者。
但是,无老师一直觉得并且坚信,很多人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路径的。很多的家长,是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光明正大的拿到自己需要的托福成绩。有些学生是愿意提前准备托福和SAT考试的。有些学生当发现自己准备的太晚了之后,是愿意选择gap推迟一年或者半年入学的。
否则的话,我们争着马年出生,争着进入名校,争着买房,最后连墓地都是在争,我们这辈子到底是在争什么?这就像我们买车,其实不是为了买车,而是为了有一个快速安全的路上行程。我们买房,其实我们对于那些砖块本没有感情,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舒适的家的温暖。
同样的,我们上名校,也并不是为了上名校,而是让我们后半辈子活得更容易。
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让后面的几十年活的更舒服,这么大的事情,都不愿意拿出1年来做准备的话,我们还愿意为未来做点什么呢?我们也太轻视我们的未来,而且对未来也太草率了吧。
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愿意让我们的未来活得更容易么?我们为了让我们的未来获得更容易,或者更精彩,我们到底愿意付出什么?
一味的向前冲,只会让自己不停地循环在“XX月还放不放考位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考试了!我心理都急得不行了!”。我们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愿意为未来付出什么?很多人不是不懂英语该怎么学,只是不懂该为未来付出些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不停的让自己当热锅上的蚂蚁。是的,失败,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