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美国爸。多么美好的父母搭档啊!

标签:
杂谈 |
我们是一对中美溷血双胞胎,今年15岁,在洛杉矶实验中学读十年级。我们生长在美中文化结合的家庭里,我们想写一篇「中国妈、美国爸」的文章有好久了。
不同的角度
http://www.ibtsat.com/wp-content/uploads/2012/10/W02011031869488421.jpg那还是在我们上七年级的时候,由于我们从小就喜欢写作,所以很想利用那个暑假去大学选修创作写作课。可大学要求我们必须要先修完大学中的最高英语课,才允许选修写作课。我们经过考试合格后,就准备注册高级的英文课了。注册前我们非常认真地在大学的网站上搜寻着,教高级英语的有9位教授,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威尔森教授。但读完学生们的评语后,发现她是出了名的严厉,每次上她课的学生几乎会有一半不能过关。我们俩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就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说,「一定选她,我希望大学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最好的,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我可不希望你们在上大学课的时候睡着了。」 可妈妈却说,「既然你们已经知道了她那麽严格,而她的课又那麽难,你们才刚上完七年级,万一不过关,不就没办法上写作课了吗?还是注册其他的教授吧。我们听完之后,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威尔森教授。
一个星期过后,我们发现了看上去很和蔼的威尔森教授,背后有着不可动摇的规矩。例如:如果你迟交作业一分钟,她就不收了,超过三次迟交作业,你就被淘汰了。又过了两周,我们和她熟悉了,当她知道我们的妈妈是中国人时,便立刻问我们是否看过「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这本书。我们告诉她在小时候看过了书和电影,大概是在讲中国人移民美国之后的四对母女在三代之间的成长过程。可是再多的细节和印象已经澹薄了。教授听了之后,右手托着下巴,很认真地看着我们说:「我希望你们要再读一遍。」
我们真的做了,这次读后感触很深。强烈的意识到了妈妈是何等的用心良苦,也理解了妈妈平时批评我们多于表扬的渊源了,有些不满和误会也都解开了,原来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这样。我们还意识到在美国的中国妈和美国妈是那麽的不同!中国妈特爱批评,美国妈特爱表扬,从而也意识到了中国和美国文化的不同。
还好,高级英文课让我们两很辛苦地给拼了下来。之后,在八年级的暑假也很顺利地念完了创作写作课。把这两个科目念完之后,再回头学习高中的英文课时就觉得非常的轻鬆。这时,爸爸就很自信地说,「学习不是只为了拿到好成绩,而是注重你到底学到了什麽!不要只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避重就轻,你们看看遇到一位好老师时,她还会给你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一个真正的好教授在潜移默化中都会给你无形的知识和力量,有时会让你一生都受用无穷。你们说对吗?」
面对早期教育
妈妈在我们两岁刚刚会说话时,就举起了识字卡教我们认字了。日后,我们才知道当时爸爸是不同意的,他觉得妈妈在开玩笑。爸爸说,大部分的美国人不习惯在5岁前就开始让孩子学习或阅读。就是上了幼儿园,也还是觉得太早开始学习英文字母,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们很辛苦。爸爸总是认为妈妈的这种做法是不可能的。可执着的妈妈坚持着,很快我们就认识了很多的字,三岁就开始读儿童书了,这一读就停不下来。到了七岁时,儿童区的书几乎都读完了,又开始找那些初级的世界名着来读了…。
我们五岁的某一天,妈妈跟老爷通越洋电话,老爷建议说,「双胞胎已经读了那麽多书了,应该开始写日记了。」妈妈说,好吧,就等她们两过完六岁生日就开始。可是老爷坚持地说,为什麽要等呢?想到了就做嘛。妈妈没办法了,拿着电话走到了楼下问我们,老爷建议你们开始写日记,请问你们要写吗?我们两同时喊道,「耶…!我们要写。」妈妈顺手找到了两本已经用过几页的大笔记本扔给了我们。
我、兰花,还记得坐下来,写上了第一篇的日记是:今天我很高兴,但是,我还想要一块糖。就是这样我们开始写日记。起初,爸爸又是认为妈妈在唱高调,他又说这是不可能的。
可是过了六个月,爸爸就成了爱读我们日记的Funs了,而且总是会在我们的日记本上修修改改,总是讚扬我们写得的好,有时还会画出一条条的红线说这个句子用得好,那个句子像是名人名言等等。越是这样,我们就越爱写。结果,到10岁时我们两每个人都写了八大本。最后,在我们上五年级时,英语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十年的自传。我们一写就是百八十页,而且最后还由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动要出版这本中英文双语的「十年花语」。
以前,我们所做的这些,爸爸总是不相信会成功。但是,现在他可佩服我们三个女人了。他还说,「你们在我这裡已经得到了满满的信誉。我给你们竖起大拇指了!」
周末学中文的冲突
记得我们在五岁时,开始每周六去中文学校。一年下来之后,爸爸对妈妈说,「孩子这麽小,周末是给她们放鬆和出去玩的时间。可是这一年来她们很累,中文学校又那麽远,孩子还要起大早。你会中文,就在家教她们两嘛。」然后又转过头来问我们俩这个方法好不好?我们当然蹦着高兴地说,「好!」妈妈只好不坚持了。
于是,周六我们就不去中文学校,妈妈很努力的准备好了中文书,也备了课,开始教我们。但每次教课都会被其他的事情干扰。大部分的时候是我们挤不出时间给她教中文,我们总是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做,例如:弹钢琴、爬山、跳芭蕾舞,有时还去滑冰、画画、看电影等等。时间像是流水,一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只学了几十个字。这时,妈妈火大了,跟爸爸说,「再不能这样下去了…」妈妈也不再讲民主,每个周六就又自动地带着我们去中文学校了,这一学就是八年,没有停止。
老实说,今天我们很感谢妈妈的坚持,没有她的执着,我们是没有办法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又会翻译、又会写文章了。去年我们双双考过了AP中文,并且都得到了5分。我们学了中文之后,还不断地在应用。我们跟中国着名的儿童作家薛涛先生通信已经有三年了,通信也有三百多封了,每一封信都写得很精彩。我们当中国渖阳晚报的海外小记者也有三年多了,有十几篇的文章发表了。
如果听爸爸的话周末最好放轻鬆玩一玩,我们也不会有如此的成绩了。这真是应了一句中国的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不得」啊!
音乐 是人生享受还是为申请大学
中国孩子大部分都学一、两种乐器,而且学得都非常好。可到了高中考过了十级之后就不再学了,集中精力在GPA上了。我们在8年级的时候就考过了钢琴十级,妈妈的意见是上高中就省下时间把成绩搞得高一点。妈妈说让我们停止学钢琴之后,我们很难过,一个星期都笑不起来了。最后,我们只跟妈妈说了一句话,「你现在让我们停止学钢琴,就好象砍断了我们的十个手指头,很痛!」妈妈听了之后,摇了摇头,无言以对。爸爸听了之后,嘴角上扬,便悄悄地决定要给我们买一台Steinway的三角钢琴。哇!这是多麽不同的反应啊!最后,爸爸说服了妈妈,孩子有兴趣就让她们继续学吧,这是很难得的,她们的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现在又总是有两人联弹的曲目…。
于是他们就真的买了一台Steinway的三角钢琴。之后,我们就更有信心和动力要弹好钢琴,钢琴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不知道是哪个达人说过的,「一个人若不懂音乐,这辈子他就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音乐如此的美好,到底是用它来享受一生还是只用它来填写申请表是很值得发人深省的!
是真金在哪儿都会发光
妈妈非常注重的是学习成绩而爸爸更重视的是能力和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妈妈认为,参加很多的活动是为了填写大学的申请表,其次才是锻炼自己。可爸爸认为所做的任何活动都是培养自己的能力和个性,锻炼自己的意志,其次才是为了升学考虑。爸爸总是说,「要关心社会,关心弱者,要从那里看到自己应该有的责任,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地球村的公民。」 事实上,一流大学的招生人也是这样看的。
举例说明:我们认识一对中国家庭的姐妹,在有800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裡,两人的GPA併列第二名。钢琴都考过了十级,网球打得是一级的棒,不知是什麽原因都没有加入学校的网球队。两个人一心想进一流大学,日后当医生。可是,报了七所美国的东部的一流大学,没有一所录取她们,有几所是放在了候补名单中。最后,她们双双被柏克莱大学入取了。其实,伯克莱大学是万万千千美国高中生的梦想大学。可是,她们却认为自己的梦想破灭了,到了柏克莱大学之后,变得很消极,也不想学医了。什麽课业简单就选什麽学,好像是在溷分数一样。从这儿不难看出为什麽一流大学的招生办不录取她们了。一个人如果只想到的是自己时,当遇到失败时,就很难再爬起来。真的是块金子,放在哪都应该发光,不是吗?
贬低自己的孩子
我们发现中国的妈妈大都喜欢批评,还解释说,批评是为你好,是给你成长过程中的礼物,是让你变得更坚强。妈妈的批评方法是又直接又狠,有时是用一刀捅到底的方法,让我们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还是必须要面对。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多理解我们是生长在西方的美国孩子,而不是在东方的中国。那套方法让我们很难接受。例如,在我们的同学中有个ABC的女孩,她非常聪明可爱,长得像个中国的娃娃,每一科的成绩都是A,钢琴弹得也是一级的棒。可是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完钢琴比赛,我们赢了,她没有。她的妈妈就当着我们的面说,「你看她长得那麽丑,还那麽的笨!气死人了!」我们听后嘴张得大大的,我们的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她的妈妈怎麽可以这样在大家面前骂她呢?可是她却笑了笑,就拉着妈妈的手走开了。我们看到了她的无奈和已经习惯了。我们翻译给爸爸听,他说,「这也太糟糕了吧!这纯是语言虐待和侮辱啊!」可我妈妈却说,「这没有什麽了,她妈妈只是说说气话而已。」哇!真是迥然不同啊!
中国人很愿意互相比较,尤其是孩子之间的比较。我们在学网球时认识了一位教练,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瑞典人,他出生在美国,不会讲中文。当我们跟他很熟了之后,他对我们说出了他会说的唯一的一句中国话就是:「你是一个饭桶」。我们问他为什麽你要说这句话,不好听的?他说,在他小的时候,他不喜欢念书只喜欢打网球,可他的弟弟非常愿意读书。他爸爸就每天用这句话骂他,结果他的弟弟现在是一名着名的脑科专家,他是一位很出色的网球教练。可他的爸爸一生都耿耿于怀,说他不务正业,是个只会吃饭的饭桶。
中国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好,再好,更好。中国人之间也很容易互相比较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他们这样做根本没有想到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多无形的压力和伤害。还有很多父母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把希望寄託在了孩子身上。有时父母的要求并不是孩子的梦想,这也会让孩子们很难过!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很不一样,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很幸运生长在中美文化结合的家庭,在两者之间吸取精华。我们喜欢学习中文,更喜欢学习英文。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愿意做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樑和使者。
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在“无老师留学百科”微博(http://weibo.com/u/2510572152)里面给我留言哦~最后,希望大家申请顺利。
无老师人人网公共主页:http://page.renren.com/601000309?id=601000309
2012 西安大略大学 统计/精算/金融数学 笔试经验分享: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320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北美留学申请总则:http://www.ibtsat.com/archives/5204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学习许可领取步骤:http://www.ibtsat.com/archives/5199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如何合理的划分GPA: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650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择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880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如何搞定第一手正确资讯: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555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如何计划你的留学时间: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595
【手把手帮你打造DIY申请达人】2013系列——介绍Common Application的利与弊: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867
北美学校定位与GRE成绩:http://www.ibtsat.com/archives/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