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溪,一个长在深山人未识的地方
标签:
旅游红山文化老区枫香溪 |
分类: 踏遍青山 |

天生丽质难自弃,长在深山人未识。贵州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四县交界处,有一个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方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然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其佳景风情,尚鲜为人知,正如一待字闺中的美女,还没人去揭开她那美丽而神秘的面纱。她,就是美丽的枫香溪。
枫香溪,位于乌江中游东岸,梵净山旅游区西北部,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两大板块交接处。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空气湿润清新,是一个旅游访胜、避暑休闲的绝好去处。
红军岭、半月寺两座山脉,东西相向,似两道绿色屏障,由南往北,蜿蜒并行,紧紧守护着这大山深处独特的自然风光:山水田园,如诗如画;峻峰峭壁,越险越奇;奇石怪洞,亦幻亦真;幽林深谷,欲隐欲仙。
两山植被完好,乔木、灌木竞相生长,一派葱葱郁郁、莽莽苍苍的景象。山风徐来,阵阵松涛,彼伏此起,似千军赴阵,万马奔腾。置身其中,让人顿悟何谓浩瀚、何谓怡然。秋天,霜风一吹,枫叶红了,柞叶红了,柿子红了,莽莽林海,大有“万绿丛中片片红”的诗意。
漫步林间,时而你会被草丛中那嫩嫩的、油油的松树菌、青杠菌,奶浆菌所吸引;时而你会被从你面前、身边扑楞楞突然飞起的野鸡吓一跳;时而你还会被奔窜于草丛、灌木林中的野兔、山羊带着你急急的赶上一程,直到你无可奈何懒懒地躺在草地上不停地喘着粗气......
境内自然景观数不胜数。躲兵洞、癞子洞、黄家洞、黑洞,洞洞怪异。洞内厅堂、石柱、飞瀑、暗流,光怪陆离,层出不穷。那些钟乳石,或曰童子拜观音、四柱擎天、巨幔遮沿;或曰仙猴摘桃、大鹏展翅、一孔通天;或曰众仙聚会、菩提说法;或曰爬起进去,仰起出来,不一而足。四面坡、公主峰、和尚岭、九龙岭,岭岭新奇。岭上怪石嘉树,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四面坡,四方四棱;公主峰,秀丽婀娜;和尚岭,突兀诡谲;九龙岭,怪石嵯峨。洞天秀岭,一步一景,一步一情,多彩多姿,让人流连。
发源于沿河县谯家镇耳当溪的枫香溪河,仿佛自山石间突然冒出,曲折蜿蜒,迤逦而来,缓缓流过枫香溪坝,不仅灌溉了两岸万亩田畴,更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春天,河堤两岸,绿柳迎风,繁花似锦,布谷声声,阵阵莺啼,谁说不是一首绝妙的田园诗?夏天,河水漫坝,绿波荡漾,水清似镜,裸身小儿,嬉戏于其中,会让你情不自禁,褪去衣裤纵身跳入,畅畅快快洗它个“农民澡”。秋天,两岸枝头,累累硕果;四野田畴,一片金黄,一派怡人的丰收景象。冬天,朔风轻吹,依旧是丽日暖阳,两岸村民,赋闲于家,却正好吹吹打打,嫁女娶媳,修屋建房。
枫香溪一带民居大多是典型的木瓦房,有正房接偏厦、接“马屁股”,有正房两侧建“厢房”、“吊脚楼”,还有砖木结构的“四合院”。
走在枫香溪的老街上,那青青的石板路、石院坝,整齐的石板壁、石街沿,雕龙画凤的石地脚、石磉墩,无不让你感受到土家人的殷实富足,乐业安居。那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四合院,那刻有野鹿衔花、鲤跳龙门、双狮抢宝、二龙戏珠的窗花,那堂屋里缜密的影壁,画凤雕龙的梁柱,那雕有“卍”字格、供奉祖先的香火神龛,定会让你叹为观止。那窄窄的石板街,以及街两旁虽已有些残破的木房、凉厅、货柜,还会让你想象得出这里曾经的繁华。
嘉靖《思南府志》载:“在荒徼之处,蛮僚杂居,言语各异,短裙椎髻,喜重饰物之俗”。如今,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许多旧俗已渐次消亡,但当地的婚丧嫁娶却依然保持着淳朴、纷繁的遗风。婚姻缔结有“六礼”,即:提亲、递书子、烧香、讨庚、接亲、回门。丧葬活动有“五序”,即:入殓、奠礼、送葬、安葬、祭坟。且每一道礼节,每一个程序都有特定的规矩和要求,不得随便越逾。假如你有缘遇到嫁女,那新娘子如歌如诉的哭嫁,会让你感受到土、苗人浓郁的文化氛围。此外,饮“咂酒”,唱“油茶”,跳“摆手舞”,跳“丧舞”,唱山歌,对情歌,耍狮子,舞龙灯,戴“巴耳花”,梳“高粑转”等习俗各具特色,依然风韵犹存。
土家人特别喜欢过节,有着纷繁的节庆。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八嫁毛虫、四月十八“牛王节”、六月六“晒衣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送瓜节”、九月九日重阳节,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几乎月月有节,而各节有各节的含义,各节有各节的风俗。
除了过年,最有情趣的当数中秋的送瓜节。这一天金风送爽,月朗星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嗑瓜子,吃着水果,啖着月饼,坐在院坝里、瓜架旁,深夜不眠“守月华”。一些好事的年轻人则偷偷摘下别人家的冬瓜,用绣花背裙包好背起,“呱呱”地学着婴儿的啼哭,去给尚无生育的友好人家送“冬瓜儿”,祈祝主人家早生贵子,而主人家也满怀喜悦、盛情款待。
土家人还有着风格独异的民间手工艺,像喜鹊闹梅、龙凤呈祥、蝶恋牡丹,那是妇女们织锦刺绣、斜纹阑干中常用的题材。染布匠们用靛青可把土布染成各种颜色,或随心所欲的在被面、床单、围帕上印染出各种吉祥图案。银匠们则用金、银等金属精心制作成项链、耳环、戒指、手镯及“老爷帽”上的种种饰物。至于木雕石雕、竹编藤编,那更是土家人的拿手好戏。木桥上的“二龙戏珠”,神龛上的“双龙缠柱”,桌椅上的“双凤朝阳”,牌坊上的“石龙石凤”,寺庙中的“石人石马”,茔墓上的石鸟石鱼,藤箱藤椅、竹篮竹席、草鞋草帽上的各种图案,皆独具匠心,各具特色。
走在小镇上,你还可以尝到土家族色香味美的风味小吃。这一带最有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糯米糍粑、豆花荞面条、鼎罐苗米饭,见之定然口角生津,食后则会经年不忘。此外还有味道鲜美的牛肉汤锅、羊肉汤锅,酸甜相间、充饥解渴的酸红苕酒,细嫩爽口、解热清暑的神仙豆腐,香甜酥脆的麻饼酥食,四时不绝的山间野菜,如野蒿菜、蕨苔、茨辣包、折耳根等。
枫香溪,秦时属巴郡,唐属费州,宋元属思州,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吸收、融汇了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造就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陈迹。
来到枫香溪,你不可不去看看那里的一些文化遗迹。境内新联村的冉氏入黔始祖、南宋宣抚司冉德元墓(县级文保),系石包封土圆形墓,高约2米,宽约4米,墓前牌楼式三碑四柱墓碑,高约4米,宽约5米,重檐翘角,柱脚有石雕抱鼓雄狮与石香炉等至今保存完好。
长征村的覃仁泽墓(省级文保),系民国时期贵州省财政厅长覃茂松为其父所建。为石砌封土方形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有龙门、牌楼、外墙、内廓等。外墙以内均以青石铺地,并辅以方形石桌、圆形石凳等。该墓龙门、牌楼、碑柱的镂空雕龙、抱鼓雄狮,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其花鸟虫鱼,人物山川,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碑面、碑柱、匾额书法隽永古朴,苍劲有力,且刀法讲究,镌刻精细,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碑联为时任贵州省长任可澄亲撰。据说该墓从始建到竣工,历时十余年,从其排场及工艺看,应为不虚。
境内风水塔众多,最具有特色的应数栗杨坝双塔。两塔建于风景甚佳的小山包树林内,相距仅十余米,一高一低,相得益彰。塔身高均约十余米,为七级浮屠,建筑年代为清代。塔上有文昌宫、凌虚阁及对联,更有彩绘图案,虽历久远,经风侵雨袭,仍清晰如昨,鲜艳夺目。
境内有多处咸丰、同治年间号军起义修筑的营盘、城墙、石卡,吴三桂反清时期的古战场遗迹。特别是四面坡古战场,那石门、石卡竟是由数吨重的巨石砌成,当年如何把它们弄上去,至今还是个谜。
枫香溪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转战来到枫香溪,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建立了贵州高原唯一的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有力的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枫香溪各族人民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枫香溪会议”在此召开,红三军曾在这个地方战斗过,因而为这个地方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如枫香溪会议会址(国家级文保)、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红七师旧址、红九师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参谋部旧址、兵工厂旧址、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乡苏维埃旧址、烈士就义地、历史纪念碑(省级文保)、杨柳井贺龙钓鱼处、贺龙演讲台等革命历史遗迹。
此外,境内还有雍正年间建的王氏宗祠,乾隆年间奉旨而建的割股疗亲的贞女饶氏凤英孝义牌坊,铜鼓衙大总管庙,上坝玉皇阁,大坟堡公主峰,万寿宫遗迹,冷热二流汇合的两河口等古迹胜景,让人目不暇接。
枫香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只是长在深山人未识,还需继续宣传、保护、培育、发掘,以吸引众多的有识之士前来开发利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目前,枫香溪镇党委、政府正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位“绝色美女”便会光彩照人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枫香溪便会成为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镶嵌在黔东北这块美丽的土地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