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家湾的故事

(2019-01-22 21:05:11)
标签:

故乡

地名变迁

原创

分类: 土家文化
                                      袁 家 湾 的 故 事
    
                                                   
       袁家湾,地处贵州德江(旧务川)、沿河、印江三县交界,是一个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乡场。这里,是古驿道的必经之处,由东北往西南,依次为谯家铺、枫香铺、野茅铺、袁家湾、安衙铺......曾经,一个直角弯,将其分为上街、中街、下街。场两头的石板路旁,两排数人合抱的大柏树把整个乡场遮挡得个严严实实,如果不走不进场口的狮子龙门,你根本不知这是一个场镇之所在。  
        袁家湾这个地名,据墓碑上的文字显示,至少明代即已有之。另据文字记载,自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便是一个热闹繁荣的乡场,周边如沿河的谯家铺、铅厂坝、夹石、石灰溪,印江的韩家、何家庄、罗深溪、中坝、杉树坳,思南的关口、凉水井、鹦鹉溪,德江的潮砥、长堡、牛渡滩、红坳等地乡民都赶这个场。1940年前(民国二十九)属印江县西区,之后才划归德江县,建国初期称顺溪乡,后改为袁场人民公社,再改称袁场土家族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改为枫香溪镇,袁场村即是枫香溪镇所在地。
      个热闹非凡的乡场,由于一脚踏三县,地理位置特殊,虽地处边远,历史上却也常是兵家争战之地。街东北方向的封兵岩、北面的大坪上、东南面的观音阁等山头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石磊的营盘。特别是封兵岩,三面绝壁,仅一面缓坡,扼守着大道,着实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无怪乎前人会起如此之名。据老班子传说,清咸丰、同治年间当地的号军曾于此抗击过朝庭的官军,1934年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也曾于此与国民党军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而这个四乡八邻趋之若鹜的乡场,也曾经有过一段被迁场罢市的历史。
      民国初年,街上出了一个王国臣的人,这个角色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还不时勾结土匪及游兵散勇,于赶场天打劫往来客商,在大街上调戏妇女,夺人钱财,砸人摊铺,以致人们不敢来袁家湾场上赶场。可人们需要贸易交流啊,无奈何在离街三里多地的李子坳下边另开了个场,并起名为新场。
       一段时间里,人们大都赶新场去了,袁家湾一下子由热闹非凡变得异常冷清。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了近半年,街上的土著居民觉得真不是个意思。于是,李、邓、王、陈、付、宋等姓族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让人们重新回到原来的乡场上来。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王国臣这家伙的恶行把人们吓跑的,就必须由他把人请回来!由于李姓是个大家族,且有个前清的武举李树人,大家一致推举由李姓出面找王国臣。这个李树人,长得牛高马大,力能举鼎,本就是一个不怕狠、不信邪的角色。而王国臣是个三脚猫,时常不落屋。李姓族人派人盯梢,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瞅到时机将其逮到。众人五花大绑把他押到李树人面前,李树人一声大吼,那王国臣便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三魂不见了两魂。李树人厉声道:“王国臣!今天大家为哪样把你抓来,你晓不晓得?”“晓得,晓得,我晓得。”“晓得?晓得就好!限你十天,十天过后人们不来赶袁家湾,老子拿你做下饭菜!”“老爷在上,老爷在上,一切听从吩咐,听从吩咐......”这个王国臣倒也说话算话,赶场天大清早叫上他的一帮狐朋狗友于各个路口赶的赶,求的求,第二场就将四乡八邻的人们带回了场上。于是,袁家湾又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袁家湾,按照中国地名的传统起法,顾名思义,自然该是以袁姓人为主体的地方。然而,事实上多年以来却不仅是袁姓不多,而且实实在在没有一户姓袁。这是何道理?难道是我们的先人们胡乱起的名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袁家湾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年轻时我曾不止一次问过街上的老前辈们,可他们也不甚了了,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个一二三。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产队在火石墩搞坡改梯,种大窝苞谷,曾挖掉好多座坟。我不无担心地问队长:“不怕墓主的后人找麻烦呀?”“不用担心,这些都是没有主的苗坟。”队长回答说。可据我所知这一带大多是土家族,或者是汉族,从没听说哪一户是苗族,何来苗坟之说?其时有位老先生咕哝了一句:“可能是‘赶苗夺业’被汉人赶走了吧。”汉人有这么霸道?当时我很有些不以为然。
       后来,在一些史料上发现,历史上确实有过“赶苗拓业”的事件,汉人确曾干过这么霸道的事情。
       有资料显示:“赶苗拓业”,不见于封建正史之中,却大量存在于武陵山区及周边民族地区的方志、碑刻、族谱及民间口传史料里,又称“赶苗夺业”、“赶苗图业”、“赶苗夺籍”、“赶蛮夺业”等。这是一场发生于湘、渝、川、黔、鄂、滇、桂广大地域,萌芽于元代,贯穿于明代,延及清初的重大历史事件。
       袁家湾正处于武陵山区,当地居民自然在被赶之列。可以想见,当年袁家湾的土著先民们被官军武力赶走,家业被官府强行霸占,那场面是何等的惨烈!或许,统治者们也觉得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所以历朝历代正史里都没有记载。我曾试图寻找一下这些先民们的去向,翻阅过不少资料,可也只能是得到一个大概。这些先民,可能性最大的是西迁到贵州西部或云南,也有去广西与湖北的,特别是恩施,前些时间还有到德江寻根的。   
      “赶苗拓业”,袁家湾,没有一户姓袁,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呜呼,袁家湾的袁姓先民们!
 

                (德江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地名故事征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