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标签:
文化德江傩戏之乡解说词 |
分类: 灯下走笔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大的文化发现,吸引了中外戏剧界和文化界的目光。这个吸引世界眼球的重大发现,就是德江傩堂戏。
“傩”,一种古老的文化事象,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这种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浓厚酬神娱人色彩的傩堂戏。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傩”在中原等发达地区已基本消逝,而德江傩堂戏却依然保存着最为原始而完整的风貌。它的发现,为我国戏剧史与文化史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现成而鲜活的标本,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德江,地处贵州高原的东北部,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两大板块的交接处,乌江从南至北纵贯其境。
德江,古为“蛮夷之地”,处巴楚边缘,因乌江舟楫之利,深受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重浸染。巴楚文化信巫敬鬼的历史遗风,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傩堂戏千年绵延的土壤与温床。
德江县傩堂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清晰地表现出戏剧演变的历史脉络,为中国戏剧史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原生态标本,这是由于它在千百年的演变中,已深深的植根于民间、传承于民间。
在德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傩堂戏分布甚广,几乎遍及全县20个乡镇。演出班子众多,至今仍有131坛。德江傩堂戏有茅山教、师娘教之分,师娘教的文戏、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武戏、插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极具阴柔之美;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矫健,充满阳刚之气。
德江傩堂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傩祭”、“傩仪”、“傩戏”、“傩舞”、“傩技”等。其面具造型夸张、怪诞,“神案”肃穆、庄严,道具威严、神圣,服饰古朴、简单,音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幽默风趣、多彩多姿,舞蹈变化性强,旋转幅度大。舞步常用的有“丁字步”、“品字步”、“跨门步”、“梭子步”、“旋转步”等,虽各不相同,但都以“八卦”,“九州”的方位为舞蹈动作的标向。傩堂戏的神秘与张扬,夸张与写实,粗犷与细腻,诙谐与庄重,奇妙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神秘深邃的美感。
1984年,德江县举办了全县盛大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千百年来隐身于民间,神秘而奇特的德江傩堂戏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出其独具魅力的风采。
1985年,德江县抽调《打秦童》、《安安送米》、《大王抢仙锋》三个傩戏剧目,参加了由贵州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德江傩堂戏古朴与原始的艺术形态,激起了专家们的巨大兴趣。1986年全省在贵阳召开“傩堂戏学术研讨会”,德江傩堂戏进一步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1987年,以德江傩面具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了京城艺术界。戏剧大师曹禺把德江傩戏及面具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指出:“德江傩戏和面具是古老文化的发展,那么集中,那么完整,那么系统的保留着特殊的古文化,这是很难得的,可以和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媲美”。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说:“德江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参观展览后,无不交口称赞。展览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新闻媒体,对展览作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德江傩堂戏由此蜚声海内外,受到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德江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傩堂戏的挖掘、保护十分重视。自1986年开始,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对全县傩戏班子进行普查,对傩艺师进行造册登记,对傩戏剧目进行搜集整理,对傩面具、傩神案进行收集保护,先后编辑出版了《德江土家族文艺资料选》、《民间故事.歌谣.舞蹈三套集成》、《德江傩堂戏》、《傩韵》、《傩魂》、《傩苑》等傩文化系列丛书。
1988年8月,德江县举办了全县傩堂戏会演,参加会演的傩戏班子达60多个,表演剧目120余个。此后,德江傩堂戏走出山门,走向全国。日本、韩国、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前来德江考察调研。
1993年德江县被贵州文化厅命名为“傩戏之乡”,1999年,由全国政协主编的《新中国地方戏剧改革记实》一书中将德江傩堂戏列为中国十大古老戏种之一。
2003年10月,“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在德江隆重召开。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重申“傩堂戏是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傩戏之乡”。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专家学者汇聚德江,开展学术探讨和交流,观看傩戏表演,进行实地考察,无不为德江傩堂戏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而倾倒。
这次研讨会,规模之宏大、气氛之热烈、演出之精彩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汁原味的“上刀山、下火海、开红山”等傩技绝活表演和众人齐唱傩神歌、千人同跳傩神舞的篝火晚会,更是把傩堂戏“酬神娱人”的情趣推到极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傩堂戏的宣传推介,加大对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打造傩文化品牌,德江县着力从以下九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制定了傩文化挖掘、整理、传承、保护措施,编制了开发利用发展近期、中期、长期规划;二是成立傩文化研究协会,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活动;三是修建了傩文化陈列馆,收集、展出傩面具、傩神案、傩服饰、傩道具、傩戏剧目等实物;四是建设了傩文化风情一条街,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五是举办了“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再次使德江成为了中外学者瞩目的焦点;六是组建傩戏演出队伍,开展经常性演出,成立了“德江傩堂戏培训中心”,加大了培训,使傩堂戏的传承得以保证;七是开发以傩面具为龙头的旅游系列产品;八是在互联网上申报注册了“中国傩城.德江”网页;九是将傩文化开发作为品牌文化产业,纳入全县“十一五”总体规划。
2003年以来,德江傩戏班子多次赴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珠海、贵阳等地展演。2004年应邀参加了“中国黄果树瀑布节.天龙屯堡傩文化周”活动,2006年还远涉重洋赴日本展演,保存着大量远古文化气息的精彩演出,引起了各地观众的强烈反响。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艺术品投资》、《中国记忆》等栏目,浙江电视台《亚妮专访》栏目,新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前往德江拍摄傩戏专集;全国“魅力贵州”异地采访组在德江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傩韵——中国戏剧活化石》,并多次在央视1、2、4频道及其他省台滚动播出,使德江傩堂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更加深远。2006年,“德江傩堂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二十年来,以傩堂戏为主体的各类演出犹如带露桃花在德江县文艺舞台上竞相开放;以傩文化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如面具、壁挂、剪纸、雕塑等,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县20个乡镇不断催生;受傩文化神秘感所吸引的中外游客也纷至沓来......
和煦春风扑面来,一花引来万花开。勤劳朴实的德江人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和饱满激情,为创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傩戏之乡”、打造傩文化品牌而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