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无用的装点”说到读书

(2022-04-17 09:15:01)

  由“无用的装点”说到读书

                李敬佑

   我有一个朋友,经营着一家民营医院,工作夜以继日,十分繁重。但此君在夙兴夜寐之隙,却有不少业余爱好:种花栽木、养鸟蓄鱼、品石赏画……无所不爱。他医院的花园,叠石架亭,挖池养鱼,花木繁多,生机盎然。他的这种爱好不仅丰富了闲暇时光,也给他的忙碌而枯燥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亮色。

     周作人说过: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我认为老先生这席话说得非常切合人们的生活要求和习惯。确实如此,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有益身心的爱好,整日宅在家闷着头玩手机,不仅颈椎吃不消,而且旷日持久,连待人接物、融入社会也会发生障碍。有媒体报道,如今的不少年轻人都患有社交恐惧症,当他们出门在外,要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招呼不会打,话不会说,性格变得极度内向。这样的人假如在上班,往往看见上司能避则避,同事相处缄默寡言,在别人眼里成了怪物一个,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进步和前程。然而,如果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到自然界去观赏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到超市商场去逛逛,享受购物的乐趣。在不断接触自然和社会中,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内向沉默的个性,提升自我的沟通能力,以及陶冶自己的品格。

如此看来,周作人先生所说的那些“无用的装点”实际上对造就一个人的正常心理和行为,让自己活得舒适自在一些还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这些“看喝吃”的小儿科行为用世俗的功利标准来衡量,确实太次要、太不登大雅之堂了,然而它们对一个人的生活又会发生一定影响,所以不应该漠视,不应该轻易放弃。

    由生活中的“无用装点”,我想到了读书。最近有一位朋友给我发了一份某大学教授认为不必读的书的名单,这份名单长长的,其中一大批是古今中外的名著。读了这份名单,我在心里琢磨:读书如果不是为了“敲门”,不是为了考试、求职、升职这些世俗功利的原因,难道还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吗?我们平常读书起于什么原因,是什么因素触动了我们读一本书的兴趣?还不是一种好奇心,一种强烈希望了解书的内容的欲望吗?而这种欲望一般来自友人的推荐,媒体的介绍,或者对历史上有定评的书所产生的非读一读的冲动。至于读了这样的书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则要视不同的读书人的具体要求而设定,从来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比如《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一部好小说,读过的人不少,没有读过的人也不少。读过的人中有人认为这确是一部好小说,也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好的。令人诧异的是,《红楼梦》的英语译者杨宪益、戴乃迭不喜欢这部小说,说“看不下去”,他们翻译这部小说纯粹是奉了上级的命令,是一种职业行为,不得不译。由此可见,读书的见仁见智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必要用“必读”或“不必读”来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有媒体报道,98岁的古籍大佬、南京图书馆古籍版本目学专家沈燮元老先生,现在每天依旧工作八九个小时在整理编纂一部清代作品。老先生说,他平时爱读契诃夫、莫泊桑的小说,作为闲暇的享受。这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与老先生的研究毫不搭界,阅读它们无非就是“看夕阳”、“看秋河”,是一种“无用的装点”,但是你如何评价它们对于这位老专家来说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呢?所以,我以为将读书分为“必要和“不必要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可以休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