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美丽的生灵------鹎科鸟类欣赏
(2010-04-18 02:24:59)
http://s10/middle/6357a9ebh84726ae1ff89&690
(红耳鹎)
鹎科属雀形目的1科。此科鸟类体长约20厘米;跗跖短弱,大多被以靴状鳞;体羽柔长而疏松,颈项具纤羽如发。世界有15属125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非洲等热带地区。中国有4属20种。多数营群栖生活,活动于灌丛或树枝间。在灌丛枝间营巢。巢呈杯状,以细枝、苔藓、枯草茎根等构成。每窝产卵2~5枚。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平时以种子、浆果等为食,兼吃昆虫。多数善鸣,可作笼鸟观赏。
中国常见的种类有:白头鹎,头部黑色、枕部羽白色,俗称“白头翁”;白喉冠鹎,头枕部发状羽长而多,头顶羽冠显著,喉部羽白色;黑短脚鹎,头颈部白色或黑色,其余体羽纯黑色,跗跖稍短于嘴峰或几乎等长;绿鹦嘴鹎,嘴短厚似鹦鹉;全身大都绿色。
鹎为中小型鸟类,嘴形变化较大,常有嘴须,以野果为食,也吃昆虫,多成群活动。鹎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非洲等地,有15属122种,我国有4属20种。鹎中的一些种类如白头鹎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鸟类,另一些种类如红耳鹎被引入了澳大利亚等地。(文字转自百度百科,图片来自中国鸟类图片库)
白头鹎:【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
http://s16/middle/6357a9ebh84725fa99f6f&690
红耳鹎: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往东经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南部一直到广东西部和香港(留鸟,见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红耳鹎在我国曾经较为丰富。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特别是由于该鸟羽色艳丽,善于鸣叫,食性杂,易于饲养,可作笼养鸟而常遭捕猎,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成百只的大群已很难见到,应注意保护、控制猎捕。形态描述:前额至头顶黑色,头顶具高耸的黑色羽冠,眼后下方有一深红色羽簇,形成一红斑;耳羽和颊白色,紧连于红斑下方。后颈、背至尾上覆
羽等其余上体棕褐色或土褐色,有的标本具棕红色羽缘。尾暗褐或黑褐色,除中央1-2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内翈具白色端斑,并愈向外侧尾羽此白斑越向外翈扩
大,直至整个端部。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略缀土黄色或淡土褐色。颊、喉白色,且和颊部白色之间有一黑色细线,从嘴基沿颊部白斑一直
延伸到耳羽后侧。其余下体白色或近白色,两胁沾浅褐色或淡烟棕色,胸两侧各有一较宽的暗褐色或黑色横带,自下颈开始经胸侧向胸中部延伸,且形渐细狭,最后
中断于胸部中央,形成不完整的胸带,尾下覆羽鲜红色或橙红色。 虹膜棕色、褐色、棕红色或深棕色,嘴、脚黑色。
http://s5/middle/6357a9ebh84727bc7a044&690
黑短脚鹎: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山林乔木上,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垂直迁移现象,繁殖期成对活动与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冬季常集大群,活动于低海拔地区。取食植物果实和昆虫。繁殖于4~7月,筑巢于高大树木的水平枝上,每窝产卵3~4枚,卵粉红色,有褐色斑点。
http://s16/middle/6357a9ebh847282c5750f&690
黑冠黄鹎:描述:中等体型(18厘米)的偏黄色鹎。头及羽冠黑色,上体褐橄榄色,下体黄。亚种flaviventris的腹部多黄色。虹膜-偏红;嘴及脚-黑色。 叫声:欢悦吵嚷的轻快哨音hee-tee-hee-tee-weet,最后音节为下降声。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分布状况:常见于高可至海拔1200米的低地及山林。亚种flaviventris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广西。指名亚种于云南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及西藏东南部。习性:甚羞怯,喜林缘及次生林枝叶稠密的较高树木。偶尔追捕空中昆虫,但通常积极觅食果实。兴奋时羽冠耸起。
http://s16/middle/6357a9ebh8472882e564f&690
黄绿鹎:中等体型(20厘米)的橄榄绿色鹎。臀浅黄,眼先白,脸及喉灰,胸具偏灰色纵纹,具形短的全羽冠。亚成鸟眼先色暗。前额、头顶暗褐色具灰色羽缘,尤以头顶
前半部较为明显,头顶后部沾橄榄绿色。背、肩腰等上体橄榄绿褐色,腰部缀有黄色。翅上覆羽橄榄褐色,飞羽羽缘橄榄绿色。尾羽橄榄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橄榄
绿色羽缘,外侧尾羽先端略浅或具黄白色先端。眼先黑色,其上方有一短的白色或黄白色眉纹,从嘴基开始到眼上方,颊和耳羽灰绿色或灰褐色。颏和上喉淡灰色或
污白色,下喉、胸和两胁灰色或灰褐色、具橄榄黄色羽缘,形成不明显的若隐若现的纵纹。下胸微缀色或转为污黄色,腹暗黄色,肛周和尾下覆羽鲜黄色,翼缘黄
色,翼下覆羽黄褐色或浅褐灰色。 虹膜暗褐色、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脚褐黑色或黑色。
叫声:短促的五音节鸣声,沙哑的嘁嘁喳喳声tcherrp。
生境:常见活动于林缘、灌丛、稀树草坡、竹丛、农田地边、果园、溪边和附近开阔的疏林与灌丛中。常呈几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30只以上的大群。性活泼,善鸣叫,多在高大乔木树冠层或林下小树及灌木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亦见停息在草地、地边孤树和电线上。
体型:雄性体重30-39g,雌性30-40g;雄性体长191-217mm,
雌性185-215mm;雄性嘴峰12-15mm,雌性12.5-15mm;雄性翅84.5-90mm,雌性81-89mm;雄性尾长92-105mm,
雌性95-105mm;雄性跗蹠19-22mm,雌性20-22mm。
http://s15/middle/6357a9ebh84729a325b6e&690
栗耳短脚鹎:描述:体型甚大(28厘米)的灰色鹎。冠羽略尖,耳覆羽及颈侧栗色;顶冠及颈背灰,两翼和尾褐灰;喉及胸部灰色带浅色纵纹;腹部偏白,两胁有灰色点斑,臀具黑白色横斑。台湾亚种nagamichii下体褐色较重,胸深棕色。虹膜-褐色;嘴-深灰;脚-偏黑。叫声:甚喧闹的peet,
peet, pii
yieyo声。分布范围:日本、中国台湾及菲律宾。分布状况:随处可见。体型较小的褐色亚种nagamachii为留鸟,见于台湾南部及兰屿岛。体较大而多灰色的指名亚种及亚种hensoni为偶见过境鸟,见于中国东北;结群越冬于江苏、浙江及台湾的丘陵及低地。习性:栖于森林、落叶林地、农耕地及林园。
http://s8/middle/6357a9ebh8472a1b46bf7&690
领雀嘴鹎: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东南和台湾(cinereicapillus)海拔400~1400米的丘陵。领雀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种群数量较丰富,是山区常见鸟类之一。由于该鸟羽色艳丽,可供笼养观赏,应控制猎取。食性较杂。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尤以野果占优势,主要种类有草莓、黄莓、马桑、胡颓子、花揪、荚蒾、野葡萄、樱桃、长春藤果实、鸡屎藤果实、蔷薇果实、麻子及嫩叶等。
http://s6/middle/6357a9ebh8472ac264e45&690
绿翅短脚鹎: 描述:体大(24厘米)而喜喧闹的橄榄色鹎。羽冠短而尖,颈背及上胸棕色,喉偏白而具纵纹。头顶深褐具偏白色细纹。背、两翼及尾偏绿色。腹部及臀偏白。虹膜-褐色;嘴-近黑;脚-粉红。叫声:鸣声为单调的三音节嘶叫声或上扬的三音节叫声;也作多种咪叫声。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印度支那及东南亚。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型或成对活动的鸟,分布于海拔1000~2700米山区森林及灌丛。指名亚种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similis于云南及海南岛;holtii于华南及东南大部。习性:以小型果实及昆虫为食,有时结成大群。大胆围攻猛禽及杜鹃类。
http://s2/middle/6357a9ebh8472b0edf081&690
黄腹冠鹎:描述:体型略大(22厘米)而具羽冠的褐色鹎。白色的喉膨起,下体黄色。似白喉冠鹎但较鲜亮,上体褐色较重,腹部为鲜亮的柠檬黄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红。叫声:喧闹。响亮沙哑而带鼻音的呱呱叫,及清亮的teek,
da-te-ek,
da-te-ek声,也有尖厉的抽辫声及甜润哨音。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东北部。分布状况:偶见于中国的有限地区,高可至海拔1800米。指名亚种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及西藏东南部(墨脱)。习性:似白喉冠鹎。停栖时尾全扇开。
http://s16/middle/6357a9ebh8472b7ceb9cf&690
白喉冠鹎:描述:体大(23厘米)的喧闹鹎类。冠羽长而尖且显散乱,上体橄榄色,头侧灰色,下体黄,白色的喉膨出而带髭须。与黄腹冠鹎易混淆,区别为下体较黯淡,腹部黄色较浅。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叫声:群鸟持续地发出断续高叫,偶有细弱鸣声。分布范围:中国西南、海南岛、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西南(henrici)及海南岛(pallidus)的低地常绿林及开阔林。习性:结小群生活,性活跃。大胆围攻猛禽。常加入混合鸟群,一般多活跃于较低。
http://s5/middle/6357a9ebh8472c4e463e4&690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