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内幕:中国制造,最终幸福了谁?

标签:
财经 |
当这本书行将结尾时,我的脑海中骤然浮现凝重的两个大字,它曾被余华用作小说名字:活着。
在富士康“十二连跳”的悲剧发生之前,我们早就耳闻企业员工不堪重负自杀的消息,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小企业老板债台高筑万念俱灰跳楼、大学生求职受挫前途渺茫割脉……自杀的幽灵像病毒一样在职场内外传染、蔓延,生命以如此沉重的方式黯然凋零,未免令人心酸。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始终要倔强坚韧的站立,以“人”字形象地描述着做人的尊严和骨气。虽然我们如微尘般渺茫,继而在风雨飘摇中迷茫,但终归是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曾在繁华或苍凉中感受过生,也恐惧过死,重要的是在生死间“活着”过。
对于企业经营而言,“活着”二字同样重要。“跳楼危机”对富士康的打击固然沉重,但尚未到败局的境地,与已经破产的兰世立、李途纯以及忙于争夺国美控制权的黄光裕等人相比,郭台铭尚属幸运。而史玉柱、仰融、吴炳新、王志东等曾经的失败者,一直以忍辱负重艰难复兴的顽强坚韧形象为企业界尊重,他们是解读企业“活着”含义最伟大的实践者。每一位创业者都对成功充满最原始的野心,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到达幸福的终点,大多数人将在失败的边缘艰难生存,正是有这种挣扎和抗争、欲望与沉沦的渲染,我们的商业故事才如此鲜活,这种向上、不屈的力量才激荡震撼,摄人心魄。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诗人北岛的《回答》如此坚定,这是乐观者在困顿与逆境中发出的最坚强有力的声音。尽管我们所处的年代存在这样那样的令人悲观失望的现象: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权力与资本日益紧密、网络上各类“门”背后的法律缺失早已泛滥……许多人据此深以为所处的是最坏的时代。其实,众人所谓的困苦和徘徊更多的是个人坎坷,而不是民族和国家的灾难,我们依然处在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中,没有人会将你排除在幸福的大门之外,纵使偶尔的困顿和挫折,也不必将其放大为时代的不幸与社会的沉疴。黎明已经到来,朝霞还会远吗?
记得1999年《南方周末》在新年献词中这样写道:“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呈现在您面前的这部《富士康内幕》,就是要传递一种平实而坚定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不会马上为您带来财富,但当你颗粒归仓时,当你空手而归时,当你笑逐颜开时,当你失落徘徊时……总会听到有人为您加油呐喊的声音,情真意切的关怀,从你的耳畔激荡至心底。
“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每个人都应该迎难而上,敢于成功,没有人愿意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