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是最好的进攻
(2009-12-09 23:14:27)
标签:
80后财富青春李想茅侃侃马云财经 |
妥协是最好的进攻
2003年的某个早晨,泡泡网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尽管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想都极力淡化此事,但这依然是李想成长的重要转折点,他的管理风格和水平也将由此事发生质变。
在起步阶段,李想的泡泡网有近20名编辑,但这天有10多位集体辞职。泡泡网是靠编辑来运营的,一半多的编辑都走了,基本上无法再运营了。李想非常着急,连晚饭都吃不下去,他挨个打电话,问他们离开的原因。所有的回答只给了李想一个信息:这批员工已经投奔竞争对手,别人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有的已经报到上班了。
到最后,李想没有说服到一个人回来。到此时他才开始反省,确实是自己出了问题,不然不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崩盘”。那天晚上,李想没有睡着,浑身上火,满脸都起疙瘩。
第二天到公司后,李想召集几个领导和剩下的员工开会,讨论马上招聘的问题。新员工入职后从头开始培养,大概花了一周时间,整个网站的运营重新恢复正常。在这一周内,李想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传言:泡泡死定了,李想没戏了,这个公司只剩李想一个人了,所有人都走光了。”
但是客户们依然看好李想,他们纷纷打来电话:李想,公司就剩你一个人了,你一定要扛住,无论如何我们会继续给你投(广告)。
虽然风波很快平息,但李想并没有停止自我反思。从创业到2003年之间,他不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有建议的时候,他就极力说服别人承认他的想法是对的。这就造成他与员工沟通不畅,自己的想法也执行不下去,公司就像“一盘有凝聚力的散沙”,李想自己反而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李想开始改变自己。他从此彻底放弃QQ等即时软件工具的沟通方式,开始跟员工面对面的谈话。即使是那些他不喜欢的人,李想也强迫自己去跟他沟通。学习体谅别人,发挥别人的能量。
从个人性格上看,这是李想因为一意孤行过于强势吞下的苦果。他太年轻了,总是抓住自己的观点不放,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观点。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虽然许多强制性的决定是高层集体决策,但是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总想将别人的想法强制压下去。如果当时选择妥协,也许状况没有那么糟糕。李想也由此建议新创业的年轻人保持自己的观点没错,但也要耐心的听别人的观点。
如果只将失败原因停留在反思的层面上,李想和泡泡网也不会取得后来长足的发展。李想认为,错误分成三种,一个是犯了错误不知道这是错误;一个是犯了错误不去改正;还有一个就是犯了错误马上就改。如果选择犯了错误马上就改,这其实就不是一个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错误不断提升自己。集体辞职的员工无疑为李想和高层们上了一堂关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MBA课程,他开始迅速改正,将与人沟通视为重中之重。同时,他凡事强调规矩和原则,不再彰显个人权威。
中国有句古话叫“对事不对人”。李想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这是绕开人解决事,其实这不仅对解决问题无补,而且还会给别人很大伤害。因为所有事情的核心是人,问题的焦点也是人,冠冕堂皇地只对事,给人留有面子,不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痛处,谁都不会从这件事上获益。毕竟事是由人的出发点引发的,如果说出来每个人心里都会非常的舒服,最主要就是用心去交流。李想有个说法叫“致命的问题一定用致命的方法来解决”,就是一定要指出人的责任、人的问题。人在舒舒服服的时候是不会改变的,当人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应负的责任时,才会吸取教训,从而改变自己,获得提升。
为了减少失误,树立规矩按原则办事是个不错的选择。李想非常喜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就拿打接电话来说,李想和任何人打电话,首先会报出自己的姓名,以表示最基本的礼貌和规矩,他接电话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问对方是谁。一般情况下,问过三次之后对方仍旧不自报姓名的话,李想就挂掉,而且不再接听。李想绝对不会与基本规矩都不懂的人有来往,可见他对规矩的重视和认真。他认为规矩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个社会非常重要。做一个规矩的人,并不会限制个人的创意和能力,反而能帮助企业减少内耗,发挥才能和创意的基础。
懂得用规矩驾驭个性和权威是一种智慧。经历过失败的李想变得不再冲动,更为冷静。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在妥协中学会沟通,学会以规矩说话,按规矩办事。这不仅是个人心智的成熟,也是公司管理水平的一大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