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浒传:为什么“遇洪而开”

(2016-08-19 18:23:18)
标签:

重读水浒

遇洪而开

文化

杂谈

分类: 乱评乱弹
《水浒传》,记得小时候是在初一开始读它的,当时就被其中奇雄的故事所吸引,几个小伙伴最后都是比拚着将108将一口气说出来,并深为晃盖不是其中的一员所不平。直到儿子又开始读,我才又断断续续读几章节,感兴趣的却不再是其中的情节,而是叹服他的文学性。后来才知道,金圣叹对之叹服不止,胡适、鲁迅等也对他有过深入研究。因此,在心能静下来的时候,决定好好地重读水浒。

四大名著用得都是章回体,《水浒传》成书最早。以前的印象中,单就艺术性来讲,一直觉得《红楼梦》高高在上,其他三部更重在故事情节。细读才知,《水浒传》是第一个高峰,是真正经历过众多说书人锤炼后加工而成的艺术,开创了中国式小说的模式和特色,其可玩味程度足可媲美于《红楼梦》。《红楼梦》在写法上、人物塑造上、语言上有诸多借鉴《水浒传》之处,创造了又一个高峰。这足以证明了《水浒传》的伟大之处。

《水浒传》一开始并未开宗明义,而是先进行了一章的铺垫,这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套路,《红楼梦》也是如此。但前两回相距40多年,却想来并非随意为之。小说写的是徽宗时期的事情,却直接以仁宗开篇,大致时间跨度在42年。看看梁山好汉的年龄,25-35岁是主流,其实是有一些偏差的。为什么选仁宗,而不是更为接近的英宗和神宗?这肯定不是作者的疏漏。我想其中的寓意也是十分明显,即仁宗是宋朝的盛世,是顶峰,英宗短命,神宗时其实已经在走下坡路,不然也就不会有王安石的变法了。仁宗算是开明皇帝,广纳贤臣,又善谏,因此才有包拯、范仲淹等名臣。把放走魔王的时间选择在仁宗末年,其实也是预示着盛极而衰的含义。仁宗开创了“仁宗盛治”,足以媲美“贞观之治”,像极乾隆时期,盛世中也蕴含了积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有意思的是,乾隆最佩服的三个同行中,恰恰就有仁宗帝,另两个是康熙和唐太宗。是不是很惊异?

书中在说到洪太尉放走妖魔时,说那锁镇魔王的碑上写着“遇洪而开”四个大字,故而叫道人掘开。这“遇洪而开”到底隐含了什么?为什么不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有人曾解读说是洪太尉与高俅、蔡京等是一路货色,让洪太尉放走魔王隐喻造反的原因皆是贪员所致。细细品读,却不以为然。

洪太尉只在第一回中有重头戏,从描写来看,我们只能得出其是一个胆小平庸、贪慕舒适之人,并不能看出大奸大恶。在道士要求他独自上山去找天师时,他无怨言。走到半路,脚酸腿软,也只是心中抱怨,“却叫下官吃这般苦“。即便是遇到猛虎吃吓,也是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叫我受这场惊恐“。直到毒蛇惊吓,才骂到”叵耐无礼,戏弄下官,叫俺受这般惊恐!惹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这明显不是当道奸臣的作派。至于游山中一定要放走魔王的原因,想来任务已完,首先心里放松,在地方上就要摆出京官的臭架子来。加上前面受骗,明显是找回来的节奏,并不代表他的奸佞之恶。

如若这样,那我们就要多问一句,为什么作者会写”遇洪而开“呢?其实书中这种密语多处出现,如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前,智真长老赠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宋江在梦见九天玄女时,获赠四句天言,”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公孙胜拜别罗真人时,也有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其实都是有所指的。从后面的内容来看,”遇洪而开“的这个”洪“当指姓无疑。这样,我们就需要追索,为何选的是”洪“姓,而不是他姓。

从这个角度考量,其实也就简单了。追寻洪姓的起源,谜底就变得明朗。洪姓源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是共氏,是黄帝时期的水利部长,被称为水神。传说中,共工起兵争天下,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致有女娲补天一说。共工氏为了让子孙记住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水,遂有了”洪“氏。作者选择洪氏之人,放走了108个魔头,酿出一场大祸,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