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当年宋军和金兵开战,宋军兵残马疲,歇息在殷湾附近芦苇从中。金兵看到殷湾众多渔火闪烁,以为宋军援兵已到,吓得赶紧撤回。可见当时殷湾渔火之壮观。后来渔船渐少,这儿再也难觅当年之景观。其实,这一景观的形成和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据介绍,殷湾向来人多地少,眼下全村近千人口,但耕地却只有
500多亩,山林仅75亩。由于村庄为山水环绕,耕地多在几里外的中塘河边、莫枝堰下,耕种甚为不便。依湖吃湖,所以驾船打鱼成为当地群众旧时一条主要的谋生之道。至20世纪初,当地渔民开始驾着大对船出海捕捞,等回到湖边后,渔民们就摇着“瞎眼船”(当时对小船的一种叫法),敲钹鸣锣,惊鱼入网。那时打鱼人吃住在船上,晚上就在船头挂一盏由玻璃围成方形的煤油灯,几百条船上几百盏灯齐亮,灯光在湖水中闪烁,成为当地独特的—景。
当然,殷湾人不单单只从事渔业,据介绍,当时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村人项莲孙就曾于解放前在上海办起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国产帆布制造工厂。二三十年代,
殷湾人还在村里办起了全乡第一家民办布厂——钱湖布厂,后来又办起了大昌布厂。后迁至宁波的大昌布厂在殷湾开办了30年。殷湾还以酿造黄酒而闻名县内外,全村黄酒最高年产量达7200余埕。
交通便捷、渔、工商业发达,因此殷湾村家境殷实的人家多,当时这—带流传着“陶公山一山,不如殷家湾—湾”的说法。如今走进该村,青砖高墙依然随处可见,从东西廿四间、亨二房、祥兴、宝成门等地名中可知当年繁盛。
(粗体字的古迹基本都可在我的照片里看到)
据说,殷湾自宋元时代即是殷姓氏族聚居之地,但历经多年世事变迁,迄今全村已几乎没有姓殷的居民,而以郑姓居多。据介绍,目前村里村民进厂上班的多,借东钱湖开发之风,踏三轮车搞第三产业的也多了,就是仅有的几户打鱼人家也是将湖里的叉白鱼晒干制成东钱湖特产——叉白鱼干后销售给宾馆饭店,生意倒也火红!村里前几年就被评为小康村,看来把殷湾村解释为殷实之乡更为确切了。(网上资料)
http://s2/mw690/63560733gd388236f0b81&690
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最后一站,所以不得不随身带着行李,但没走几步就把行李托给了好心的居民保管,我们又轻装上阵啦。
http://s4/mw690/63560733gd3a46820c173&690
新祥兴直通东钱湖边
门上大字老祥兴在内
在食品摊前驻足的孩子
有历史记载的“宝成门”,看小蓝自牌子上的。
http://s7/mw690/63560733gd3a4c1c647c6&690
有历史记载的“二十四间”
http://s5/mw690/63560733gd3a4c0726694&690
这处房子虽说24间,却只有西楼两侧设二盘步梯,而且所有的房门都对着天井,“与福建土楼几乎完全一样,都体现了祈求家庭和睦、注重安全的建筑理念。”从东西二十四间、祥兴、宝成门等地名中可知当年繁盛
有的地方已经很破旧
这些都是二十四间的图片,看海航老师和小朵在交流。
墙根上用的可不是一般的砖
穿过新祥兴笔直的小弄,我们又看到了东钱湖。
捕鱼的工具
海航老师在老街上探幽
居民生活中的一幕
悠闲的下午
水边人家
欢笑写在脸上
再见了,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