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知识集锦

(2011-04-02 09:47:13)
标签:

科学

沉浮

时间的测量

地球的运动

教育

分类: 科学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知识集锦

 

沉 和 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浮——木块  塑料块  蜡烛  带盖的小瓶  大蒜  萝卜

沉——砖块  石头  回形针  橡皮

2、同一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结论(一):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其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实验结论(二):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其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总结论: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关系。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采用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

2、实验(一)体积不变,重量不同

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实验(二)重量不变,体积不同

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总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重量有关系。

3、小瓶的实验结论: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就可以改变其沉浮状况。

4、潜水艇的制作原理: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就可以改变其沉浮状况。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橡皮泥形状的实验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从而改变了它排开的水量,最终改变了其沉浮状况,排开的水量增大了,它就会浮在水面上。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答:铁块在水中是沉的,是由于它排开的水量比较小;而钢铁制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是由于钢铁的形状改变了,它排开的水量也增大了;它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能浮在水面上,越能装载更多的货物。

四、造一艘小船

1、要让轮船装载更多的货物,就必须把轮船造得更大,增加它排开的水量。

2、船的发展史:木筏→独木舟→帆船→明轮→气垫船→现代客轮→远洋货轮→航空母舰

五、浮力

1、什么是浮力?

答: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里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2、浮力的大小:

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且方向相反。

2)将泡沫塑料块拉入水中,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

实验结论(一):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其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它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实验结论(二):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其受到浮力越大。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测: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方法:先测出下沉物体的重力,后将其放入水中,测出其在水中的重力,二者比较,就知道它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如果重力等于拉力,没物体没有受到浮力;如果拉力小于重力,则物体受到浮力。)

实验器材:石块、测力计、线、水盆

实验过程及记录:1、测出石块重力为20克;2、测出石块一半浸入水中的重力为18克;3、测出石块完全浸入水中的重力为15克;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它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其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其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重力情况: 浮力>重力    上浮

2、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重力情况:  浮力< 重力   下沉

 

3、我们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会下沉。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在不知名的液体中上浮。由此可见,液体的性质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况。

2、经过测试,不知名的液体是浓盐水。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上浮。

3、结论: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牛-0.9牛=0.1      浓盐水  1牛-0.8牛=0.2

浓糖水  1牛-0.82牛=0.18    酒精   1牛-0.999牛=0.001

结论: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同。

2、为什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会不同呢?

实验计划

1、比较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马铃薯三者的重量。

具体方法:

1)测出马铃薯的重量。( 20

2)测出马铃薯的体积——在烧杯中量出150毫升清水,把马铃薯放入烧杯中,清水上升,读出上升后的数据为190毫升。两数相减,得出马铃薯的体积是40毫升。

3)测出同体积的清水重量——用量杯量出同体积(40毫升)的清水,称出其重量是105,再把水倒掉,称出量杯重量是90,二者相减,就是同体积清水的重量为15

4)用同样的方法称出同体积浓盐水的重量为25

5)将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一):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在清水中下沉;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在浓盐水中上浮。

实验结论(二):由此可见,物体的沉浮状况与同体积的液体重量有关。

 

最终结论: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它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它在液体中上浮。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一、热起来了

1、怎样让身体热起来?

答:①晒太阳②打开电暖器③多穿衣服④做运动⑤吃热饭⑥喝热水⑦生炉火⑧挤在一起

2、多穿衣服,热量是否增加?

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测: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实验材料:字典、毛巾、温度计

实验方法:

先测出字典的温度,然后测出毛巾的温度,再用毛巾把字典裹起来,过一会儿再测出包裹了毛巾的字典的温度。将测得数据比较分析。

实验现象:给字典包裹毛巾前后,字典的温度不变。

实验结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但能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

二、给冷水加热

1、使一杯冷水热起来的方法:

①放在炉火上加热 ②接受阳光照射 ③放在微波炉里加热 ④放在热水里加热

2、给密封袋里的冷水加热,密封袋鼓起来了。将鼓起来的密封袋放入冷水之中它会浮在冷水上面。

3、热水为什么在冷水中会上浮呢?

①测出冷水加热前后重量是否以生变化——重量没有改变

②观察冷水加热前后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体积增大了。

结论:给冷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重量没有改变,水的体积增大了,它在水中排开的水量也相应增大了,那它受到的浮力就大于它的重力,于是就浮在水面上了。

4、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5、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在受热或受冷时,体积会发生变化。

2、什么是热胀冷缩?

答: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许多液体和水一样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啤酒瓶或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为什么?

答: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啤酒和饮料也不例外。夏天天气很热,温度很高,啤酒和饮料就会因受热而体积膨胀,啤酒瓶和饮料瓶都装不满,就给啤酒、饮料留下了膨胀的余地,否则会把瓶子胀破甚至爆炸。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

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

      测: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料:平底烧瓶、皮塞、玻璃管、水、彩笔

实验方法:把空气装进瓶子里,在玻璃管里装一滴有颜色的水,使瓶子受热或受冷,观察玻璃管中小液珠是否变化。

实验现象:瓶子受热时,空气膨胀,小液珠上升;瓶子受冷时,空气收缩,小液珠下降。

实验结论: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更加明显。

 

▲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

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五、金属热胀冷缩吗

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金属(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金属(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铜球、铁环、酒精灯、水

实验方法:①加热前让铜球通过铁环;

②给铜球加热后让它穿过铁环;

③铜球在水中冷却,再让它通过铁环。

实验现象:加热前铜球能通过铁环;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铁环;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铁环了。

实验结论:金属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结论:金属钢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钢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六、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2、热还能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给另一部分的过程叫热传导。

4、通过中介物(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叫对流。

5、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叫辐射。

6、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七、传热比赛

▲像钢勺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质,是热的良导体。像塑料勺、木勺这样,导热性能较差的物质,是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计划

一、研究问题:铜、铝、钢的传热性能相同吗?

二、推    :铜、铝、钢的传热性能不相同。

三、实验材料:三根相同粗细、长短的铜丝、钢丝、铝丝、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蜡烛

四、实验方法:

①将铜丝、钢丝、铝丝固定在铁架上;

②在铜丝、钢丝、铝丝相同的位置上,分别用蜡粘三根火柴;

③用酒精灯给铜丝、钢丝、铝丝同时加热;

④观察记录现象。

五、实验现象:铜丝上的火柴先掉下来,铝丝上的火柴接着掉下来,钢丝上的火柴最后掉下来。

六、实验结论:铜、铝、钢的传热性能不同。铜丝最快、其次是铝,最后是钢。

 

八、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些?

①给杯子盖一个密封的盖。

②用毛巾把杯子包起来。

③把杯子嵌在泡沫塑料里。

2、水泥路面为什么做成一块块的,中间还留有空隙?

答:水泥路面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泥路面在夏天受热体积胀大,就要向四面延伸。有了这些缝隙,就留出了延伸的余地。冬季温度很低,水泥路面又要收缩,每一块水泥路面都收缩,缝隙处就被拉大。如果没有预先留下的整齐的缝隙,那么水泥面将会被自己的热胀冷缩拉得四分五裂,整个路面就要坏掉。所以水泥面要做成一块块的。

3、钢轨之间为什么留有缝隙?

答:钢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钢轨温度很高,受热伸长;冬天,钢轨温度很低,受冷收缩。冬夏之间一根钢轨长度相差许多米,钢轨之间留有缝隙,就给钢轨热胀冷缩留下了伸缩的余地。所以,铁路上的钢轨并不是密接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的间隙。

4、温度计就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5、自然界也存在着一些反常现象,水的膨胀就是这样:在4以上时,水是热胀冷缩的,但在4以下却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温度越低,体积反而会增大。

6、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

7、水、木头、塑料、混凝土、橡胶、泡沫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烧开水时,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不能装得太满?

答:水在4℃以上时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烧开水时,水的温度一直在上升,水的体积也在逐渐膨胀,到100℃时水的体积膨胀到最大。如果水壶里的水装得太满,就没有给水的膨胀留下余地,等到水开之后,开水就会流得到处都是,甚至会烫伤人的皮肤。所以,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不能装得太满。

时间的测量

一、时间在流逝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是不准确的。

二、太阳钟

1、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太阳来计时的。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古埃及利用星座计算时间,把白昼、夜晚各确定为12小时,即一天24小时。

4、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子丑寅卯 辰巳戊未 申酉戌亥)

5、古代的人还常用光影来计时,于是发明了日晷。

6、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可以制成太阳钟。(制作原理)

7、太阳钟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欠缺——在阴天和夜晚不能计时。

三、用水测量时间

1、古人还用水钟来计时。

2、水钟有两种类型: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

3、泄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量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4、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5、水位的高低变化引起了水流速度的变化,所以水就不再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了。

四、我的水钟

水钟设计方案

1、我的水钟类型:泄水型水钟

2、准备材料:两个饮料瓶、剪刀、锥子、格尺、碳素笔、钟表

3、制作过程

1)组装    2)标出时间刻度

4、计时操作:

向水钟内注水,使水滴入盛水器中,观察水位所到刻度,读出具体时间。

5、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①盖儿上的小孔要细,形成滴漏。

②借鉴输液装置中的滴漏。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①与盛水容器的形状有关

②与滴水的速度有关。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希望热能迅速地通过一个物体,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却希望它通过的越慢越好,你能各举出这样的两个例子吗?

答:炒菜、做饭时,我们希望热能迅速传递,所以锅就采用的热的良导体——金属制作而成;冬天,我们希望热量迅速通过暖气传递过来,所以用热的良导体——金属制成暖气片。

做饭时,炒锅很热很烫,人们在锅柄上装有塑料、木头等热的不良导体来减缓热量的传递;为了保温,暖水瓶的瓶塞采用热的不良导体木头,以减缓热量的散失。

五、机械摆钟

1、日晷、水钟、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只能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

2、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3、摆钟由钟面、刻度、指针、摆、机械装置等构成。

4、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每一次是1秒。

5、摆有摆锤、摆绳。摆的幅度大小叫摆幅。

6、就一个摆来说,在每个10秒内,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不同的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可能并不相同。

7、无论摆幅大小,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这就是摆的等时性。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六、摆的研究

1、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不同。

2、推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①摆锤的重量 ②摆绳的长短 ③摆动的幅度

实验计划(一)

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系吗?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系。

实验材料:铁架台,6个大小相同的螺母,3条长度相等的绳子,秒表

改变的因素:摆锤的重量,分别改为1倍、2倍、3

不变的因素:①摆绳长度不变;②摆幅大小不变。

实验方法

①测量1个螺母构成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15次。

②测量2个螺母构成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15次。

③测量3个螺母构成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15.

④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实验计划(二)

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吗?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实验材料:铁架台,2个大小相同的螺母,2条长度不同的细绳,秒表

改变的因素:摆绳的长度,分别为1倍、2倍。

不变的因素:①摆锤的重量不变  ②摆幅的大小不变

实验方法

①测量1倍摆绳构成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18

②测量2倍摆绳构成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14

③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绳相同,摆锤长短不同的两个摆,摆锤短的摆动速度快。

▲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摆长就是指摆的长度。)

 

▲“荡秋千时体重大的孩子荡得快,体重小的孩子荡得慢”,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秋千也是一种摆,而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孩子相当于摆锤,他们的体重大小与快慢无关。

七、做一个钟摆

1、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

2、实验现象: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就越快;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远,摆的速度就越慢。

3、解释上述现象:把金属圆片固定在木条的不同位置上,使木条的重心发生变化,摆长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摆的摆动速度也发生了变化。

八、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设计时钟的要决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

2、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3、摆锤与齿轮操纵器是如何运作的?

4、怎样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P66

资料库

1、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在晷面的正反两面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2、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工作的。

3、只要摆绳的长度一定,摆动一次的时间就一定,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

4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完成了伽利略的遗愿,造出了一座带摆的时钟。

 

地球的运动

一、昼夜交替现象

1、推测昼夜产生的观点: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通过模拟实验,能够成立的观点有:①

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要解释昼夜交替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2、地心说理论,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托勒密为代表。“地心说”的理论。

3、日心说理论,阿里斯塔克最早提出。哥白尼为代表。“日心说”的理论。

4、“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异同:

相同之处:地球是球形的。

不同之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

“日心说”认为地球是运动的,太阳处于宇宙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两种观点都来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

1、哥白尼认为地球在自转,可人们一直怀疑;300年后,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2、傅科是法国的物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偶然发现: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3、在1851年,傅科用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4、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5、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排除第一种假想。

6、傅科摆有什么特点?为何这样设计?

答:傅科摆是一种特殊的摆,其特点是:①摆线长;②摆锤重。

摆线长,摆动的速度就慢,摆动的时间就长,容易让人观察清楚;摆锤重,能防止气流等外力对实验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四、谁先迎来黎明

1、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谁先迎来黎明也就不同。这就必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

2、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谁先迎来黎明也就不同。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从运动物体的角度观察其他静止不动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相对运动原理)。

4、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太阳、月亮及其他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正好证明了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即逆时针旋转)。

5、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旋转,且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时区是怎样划分的?P81

7、小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地球自转的证据是傅科摆,其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周期是一天(24小时)。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星星每天都在围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旋转。

2、比较南北极拍摄的星星旋转图片,发现存在以下特点:1)都有一个中心点,即圆心;2)圆心都不在天顶,圆心距地平线有一定的高度; 3)围绕中心点都有许多圆环,可能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在围绕中心做圆周运动留下的轨迹。

3、人们还发现,不仅一天中北极星基本不动,而且一年四季中其他星星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北极星的位置似乎永远不动。这恰恰说明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4、北极星不动的秘密?P83

5、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地轴是倾斜的,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六、地球在公转吗

1、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

2、模拟地球公转时观星差异的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1)两次观察都会发生视差;2)两次观察,由于星星离我们的距离不同,距离近时视差大,距离远时视差小。

3、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这就证明地球在公转。

4、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即恒星的周年视差。

5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成功地测出了恒星的周年视差。

6、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周期为1年。

7、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8、至此,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我们只能保留第4种。

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春夏秋冬),由于太阳高度的不同造成了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

2、一年中阳光有规律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3、四季成因: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导致了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气温也因此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当北半球处于冬季时,南半球正好与之相反,处于夏季。

 

四季产生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4个地球仪  1盏灯  4根大头针  橡皮泥

模拟过程:

4个地球仪中间放1盏灯当作太阳,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调整地轴方向使之倾斜指向北方。在每个地球仪上北半球同一地点用橡皮泥都立一根大头针当作标杆,使标杆正对太阳。观察标杆的影子及阳光的直射、斜射情况。

实验现象及模拟结论:

地球公转到B点,杆影最短,阳光照射角度最大,为夏季;公转到D点,杆影最短,阳光照射角度最小,为冬季;公转到AC两点,杆影适中,阳光照射角度适中,分别为春秋两季。

 

八、极昼极夜的解释

1、什么是极昼极夜现象?

2、极昼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半就是白昼,没有照亮的一半就是黑夜。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于是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再加上地轴的倾斜角度(大约23度)与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这就造成了地球南北两极地区在全天24小时之内总是被太阳照射或照射不到,从而形成了极昼极夜现象。北半球处于夏季时,北极地区是极昼,南极地区是极夜;北半球处于冬季时,正好与之相反。南北两个极点的极昼极夜现象长达半年之久;在极圈上的地区,极昼极夜只出现一天。极昼极夜出现的周期为1年。

3、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

4、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最大范围在北极圈以内。

5、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23度。如果倾斜的度数再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就会变得更大,从而导致气温气候的巨大差异,而且日照时间也变化极大,这就会极大地影响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6、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哪些?

答: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①昼夜交替现象;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时差的产生(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不同);④北极星始终保持不动;⑤地球上的物体在做南北方向水平运动时,会发生偏转;⑥地区的形状受到影响,自转导致地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