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文解字》中解释:“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媒妁,媒为男方的媒人,妁为女方的媒人。二者合起来泛指所有的媒人。
(一)媒婆的职业定位
媒婆,早在上古时代,媒婆就已经出现。西周时开始出现以媒为职业或半职业的人。随着婚姻制度逐步规范,媒人已被纳入婚姻缔结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中。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亲迎,没有那个环节能离开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亦不交;男方无媒不得妻,女方无媒且不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的首要条件。《唐律疏议》卷一三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这说明媒人撮合的婚姻才是合法,并符合礼数。宋明两代也基本如是规定。而且,媒妁还被提升到伦理道德范畴之内,没有媒妁的婚姻是被轻视的。《孟子·滕文公下》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可知,做媒人自上古就获得从业的合法性,而且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媒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春秋齐国管仲设媒官掌管媒妁之事。战国时期,私媒逐渐增多。汉代开始,媒人做媒会要求酬金。至魏晋后,做媒人发展成为妇女的专门职业。做媒的,一般是中老年妇女,因此后世常称之为“妈妈”、“婆婆”或“媒妈妈”、“媒婆婆”,还有伐柯、红娘、冰人等别称,是妇女最早的职业之一。她们遍布城乡各地,是非常活跃的女性职业群体。
(二)媒婆在传统婚姻中的作用
媒婆在促成婚姻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媒婆,她要尽可能地了解当地适龄男女的情况,频繁出入各种家庭和场合,结交更多的家族成员,一旦有需要,她需要帮助没有固定意向的人家选择合适的婚配对象,如果对方有目的请她做媒,那就开展下一步,为两家穿针引线,征求和传递两家的态度、意见,沟通婚事的进展,以及订婚、迎娶、成婚等每一道重要程序的仪式,最终促成婚姻的缔结。可见,媒婆对婚姻缔结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会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并因此而获得酬劳。
尽管不可或缺,但媒婆在人们心目中也常被另眼相看。宋代袁采就说媒人,“其言语反复”,“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之言不可尽信。”文学作品中也常把媒婆刻画成了伶牙俐齿、巧舌如簧的妇人,她们唯利是图,往往为了促成婚事把黑的说成白的,丑的说成美的。
不管如何,媒婆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扮演此角色的妇女获得相对独立的身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信息渠道,善于沟通,社会交往广泛,出入于各类家户之间,其自由度和活动空间非一般妇女可比,可以说她们是古代妇女中的一朵奇葩。
本文摘自《中国妇女史》,罗慧兰 主编,罗慧兰 王向梅 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中国妇女史》是在国内外妇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尊重妇女史观的多元化,采用专题史的体例编写的妇女史。其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制度与性别观念的变化、女性的角色与定位、女主政治、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女性身体、女性阶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角度,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诠释了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妇女的历史。它是一部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兼具研究性成果与教学参考的学术作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