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靖宇做了不少“言传”的工作,但他更注重“身教”——英勇作战、纪律严明、舍己为人。当时活动在磐石北部的义勇军“赵旅”(又称“赵团”)、“马团”就是最初被杨靖宇的“身教”争取过来的友军之一。这两支部队都是旧吉林省防军,“赵旅”首领赵宝林,“马团”首领马立三。从“九一八”事变起,他们就踏上了抗日沙场,是磐石地区活动最久的抗日义勇军之一,也确有一定实力,于是,赵、马二人就凭借着这点本钱,对杨靖宇领导的红军游击队玩起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把戏,多次袭击游击队以图缴械自肥。然而在他们被敌人包围自身难保之际,得到的却是杨靖宇的“以德报怨”。
一次,这两支队伍在板凳沟遭到日伪军包围,虽数次突围皆未成功,形势极其危险。当时,杨靖宇正率队在玻璃河套活动。他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决定率队助其解围。行前,杨靖宇向战士们作动员说:“我们不能顾念旧怨,要以大局为重,救出马、赵二团,就是给抗日事业增加一份力量。”于是,杨靖宇率部向日伪军后路抄去。敌人见身后有部队来袭,便调转头来应付身后的攻击。顿时,敌军混乱起来。此时,马、赵二团乘敌混乱之机展开勇猛冲锋,敌军因腹背两面遭袭,丢下几十具尸体后仓皇逃走。
战斗结束后,“赵团”“马团”首领与杨靖宇相见,感谢红军在他们危难之时予以帮助。赵团长十分感慨地说:“我非常惭愧,以前我打了你们,过去很对不起弟兄们。今天你们救了我们,这一回我算知道了谁是我的朋友,以后我姓赵的如果再有三心二意,对不起磐石父老,天理良心不容。”马团长也一再讲:“过去不识真假人,红军不记私仇,真够朋友。”杨靖宇对他们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提啦,只要我们能够紧紧地团结起来,依靠群众,枪口一致对外,胜利终归是我们的!”
还有一次,杨靖宇率领游击队行军,巧遇义勇军“毛团”(因首领为毛作彬而得名),该部是一支哗变反正的伪军队伍,在伪军时期曾与游击队作战,如今“仇人见面”,该部官兵担心游击队算旧账缴械,个个心里七上八下,正在这时,杨靖宇主动上前,热情地与“毛团”官兵见面,讲演共同抗日的道理,并说:“假使你们不是哗变反日的,今天一定要缴你们的械了”。讲演完毕,毛团士兵耳闻目睹红军游击队大仁大义,纷纷感叹:“红军不记私仇,是真正反日的。”加之杨靖宇派来的宋铁岩卓有成效的工作,“毛团”也开始向游击队靠拢。
正当磐石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步推进之际,1933年6月下旬,日伪军又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为打击敌伪、振奋士气,杨靖宇决定攻打位于磐石、伊通两县交界处的大兴川伪军兵营,此处据我军玻璃河套根据地45里,驻防伪军百余人。战前,杨靖宇派人与“赵旅”“马团”商定了联合作战方案,确定出动300余人,四面围敌攻打,其中游击队出动160余人,承担两面作战任务,“赵旅”出动70余人,“马团”出动80余人,两部各承担一面作战任务。在与友军商定作战方案后,杨靖宇又召集游击队各大队长会议,组织了以教导队队长李明海(绰号“老当兵”)为队长的冲锋队,并确定教导队政委李红光为前线指挥。
6月24日夜,游击队以急行军向大兴川前进,于25日拂晓接近阵地并与友军取得联系。随即联合投入战斗,不料友军误将伪军营房附近一座地主大院点燃,导致伪军警觉,整个白天,战斗未分胜负。夜间,游击队又联合友军继续攻打敌营,前锋占领距敌炮台三十步远的一座小屋,但终因游击队和友军后续部队未能跟进,无法攻破伪军防线,天亮前,游击队和友军主动撤出战斗,是役毙伤敌十余人,游击队冲锋队班长小李牺牲,另有一人负伤。伪军经此激战,丧魂落魄,待天亮确知抗日部队已然撤走,竟也仓皇放弃营房,逃往另一据点营城子。
这次战斗是杨靖宇指挥的游击队与友军首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联合作战,也是《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在南满地区的初步贯彻,游击队的精密部署和英勇战斗,受到友军的一致赞扬,战后伪军惊恐自退,更使游击队声名大噪。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兴川战斗已经成为南满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基礼。
本文摘自《杨靖宇传》,杨靖宇传编委会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7月
内容简介:
杨靖宇(1905—1940)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河南省确山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在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被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赞为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