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大师 | 高践四先生事略

(2016-06-20 14:30:48)
标签:

杂谈

高阳,字践四,189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近代教育家,前广西大学校长。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阳先生号践四,江苏无锡人,于中华民国前二十年正月十八日生。父鼎炎公,母何氏。鼎炎公性行笃实刚毅,为乡邑之长者,以劳工成其业,先后创立工厂于本邑及吴县。先生性活泼,幼年随侍鼎炎公左右,受家教最深,复日夕与现实社会接触磨砻,因以形成严正之品格及精干之素养。初受学家塾,继入吴县唐家弄小学,毕业后入中国公学。时风气已开,政治改革已为普遍之要求,先生受潮流之激荡,感国势之阽危,而发奋救国之志以立。辛亥年中学毕业,与沈志芬女士结婚;家居自学一年。民国二年插入东吴大学二年级,攻法律,四年毕业。是年冬自费游美,入康乃尔大学习经济,对于穆勒氏功利主义及功利主义之教育甚喜研究。六年夏得硕士学位,即漫游美国南方各州,考察榨油工业,盖与鼎炎公所经营之事业有关也。七年春返国,认定人生应先求自立,更进而廉洁自持,以服务于社会。故返国后,舍弃以父亲关系引入外交部工作之机会,而自请上海环球学生会介绍,以月薪七十元之微薄待遇,执教于暨南学校。入校时,自肩行李书物,布置卧室,日常生活,概自躬处理,不假手校工。旋主持暨南商科,以办事认真,管训严格,深得学生之畏敬,其后真如暨南商科大学实于此时树立基础。八年,先生以父病,返家亲侍汤药,不离左右,而鼎炎公卒于是年弃养。先生哀痛逾恒,凡可以尽其孝思者,无不力践笃行之。丧葬后,尽出具家产,创办私立无锡中学,以为乡邦培育青年,盖鼎炎公自以少时家贫失学,尝抱兴学之愿也。十三年秋,先生离暨南转入中国公学任教。计前后任事暨南六年,所办商科人才辈出,知之者皆谓先生之力云。在中国公学四年,一本其过去主张以施教,不为任何阻碍所屈,一时校风为之丕变。十六年任职招商局,时国民革命潮流弥漫,招商局又难于整理,即于翌年辞职,南游革命策源地之广州,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同年(十七年)秋,以俞庆棠先生之敦劝,受江苏省政府之聘,接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并负责筹设劳农学院。十八年春,受聘兼长劳农学院。先生自长民众教育院后,日夕与民众接近,考察中国社会问题,于是深知救国之道,必在乡村建设。盖认为国势之陵夷,民生之贫困,与民智之不开,科学之落后,社会之缺乏团体组织及自治能力,实互为因果。民族自救之方,虽百异其说,但普施民众教育于广大农村,要不失为起治沉疴之苦艾。其要领则为培养干部人员,深入民间工作,自改善民生入手,藉以亲近民众,唤起民众,启发其组织能力,引进科学知识及技术,于民智日开民生改善之中,社会组织日健,国势自必随之兴隆。先生具此信心,因而殚精竭虑以从事,自后未曾稍易其倾向。为阐发此理论,既研讨其方法,更创刊《教育与民众》月刊,继续刊行至百期之久,对中国民众教育运动推进至大。十九年秋,民众教育院与劳农学院合并,改组为江苏省教育学院,先生连任院长,盖集中其全部精力以经营之。其时民众教育社会教育之设施,日益开展于全国。因与俞庆棠、赵冕诸先生发起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复以救济农村之呼声日亟,而乡村建设亦以风动全国,因又与晏阳初先生及本人等组织全国乡村建设学会。凡所以推进此运动者,无不首致其力焉。同时对其他学术团体,如中国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凡直接间接与民众教育有关者,亦无不热心赞助,以求声气之互通,与工作之协进。

先生之治事办学,大抵可以笃实践履,严格精勤,规划有方,数语尽之。苏省教育经费例有积欠,垫支校用,校务进行,赖以不致中断,并得切实安定全校员生生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先生领导之下,事业日趋开展,而学风优良,国内各大学所不多觏,声誉鹊起,向学者日众,参观请教者,日不暇接,遂蔚然成为国内民众教育运动之中心。学院名义虽为江苏省立,实际上全国各省均在院内设有公费学额,远如滇、黔、粤、桂、川、康、陕、甘学子,亦皆负笈来游。于时,全国社会教育人才之训练培养,各地社会教育事业之研究实验,各省有关社会教育之法令设施,以及目前战时教育及社会服务事业,其间取法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者盖不少。而皆行之卓著成效,则是先生之努力,不徒劳也。先生于民众教育之实施首重生计教育。盖有“民生第一”与“教养不分”之意,因此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经费设备各方面,特别着重农事教育,而寄教育重心于乡村。当时院内各教授亦有与先生意见不尽相同者,先生固时持己见,务求贯彻。但对其他不同之主张,亦能兼容,使之有实验机会。因是,院中附设之实验事业,应有尽有,且由博及约,而类能有特殊之表现。先生过去办学已以严格著名,自主持苏院后,管训学生,更尚刻苦,一切设计,必使有实施办法,而贯彻于力行之中。训导工作,每亲自负责,员生会食,每餐必参加,十数年如一日,从未见其稍厚以自奉也。于训练学生,除学习学科外,例以四分之一时间,在附属实验机关观摩见习,俾从事实际工作。先生既处处以才为教者如此,故出于江苏教育学院者,类能刻苦奋勉,长于实际工作,绝少浮嚣之气,为世所称。

抗战军兴,先生立即安排全院师生下乡组训民众,积极作御侮自卫之计。不久苏嘉沦陷,苏院被迫西迁;初在长沙复课,继迁桂林,间关万里,艰苦备尝。旅途跋涉之中,先生教导学生,一如平日。湘江风雨,师生数十人侷促破舟中,而讲授诵读之声不辍。既抵桂,临时校址决定后,次日即恢复上课,草屋数椽,不蔽风雨,而其乐融融。饭菜粗劣,常人所难以下咽者,而先生食之先,有余甘焉。二十七年夏,院事部署略停,先生为安心工作计,乃将院务交童润之先生代理,亲送眷属回上海。又因家累,羁留沪上年余。二十八年南京伪组织酝酿之前后,敌伪对居留沪租界稍有名望之华人利诱威迫,无所不用其极。稍一不慎,辄不免失足之恨。先生既有名于时,不可不早有以自处。二十九年春遂毅然诀别妻子,只身间道入内地,重返桂林。去时发黑,来时鬓斑,其间辛苦可以想见矣。先生到桂时,与友好门生相见,辄复微笑,若以家庭不足重,得呼吸自由中国之空气,重理旧业不胜其欣慰者。苏院在童先生代理期间,在桂基础略立,至此复得先生领导与当地政府之扶助,发展可期。乃维持至三十年夏,卒因经费不济奉部令暂行停办。旋奉命为国立广西大学校长。先生固辞不获,强起任事。自三十一年春初,频频感冒,体温增高,体重则日减,而所事繁剧,不肯节劳,体力乃渐不支。五月间即呈请辞职,迄未邀准。至三十一年冬,始得给假养息。遂离西大,养疴于桂市东郊陈家祠,仅以老仆侍奉。医药等费颇感拮据,时或赖友人之资助。陈家祠地势卑湿不洁,非养病之所,门生故旧有以设法筹款易地疗养为请者,而先生顾念战时艰难,不愿为个人多费,卒未之易。三十二年一月辞职奉准,教部改聘请先生为全国学术审议委员会专门委员。入春以来,病况似有起色,门下往访,随时接见,每不知倦息。病中又殊念其一手创办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而谋赴皖南,作复校之计。不意七月六日上午六时,病势突然转剧,呕血不已,竟告不治。此风骨矫强,严格负责,为国家所最需要之一代教育家,竟于贫病交困之中,溘然长逝。享年只五十有二,闻者莫不嗟叹惜之。

先生笃于伉俪,凡久在门下者皆知之。自二次来桂以至卧病陈家祠期间,每周必与夫人通信,指示治家及教育子女之道;夫人亦经常有信来。病境惨寂凄清,而独不作归计,操持有定,以至于死。大节凛然,盖尤足风世云。平生著述,多发表于《教育与民众》月刊中,并著有《民众教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其先人产业,既举以兴学,一生复不治私产,故身后境况,极为萧条。书籍千余册,及随身衣物数件,即为先生仅有之遗产。夫人沈志芬女士,远在故乡,子女七人,长者已能自立,最幼者九岁。易篑时,唯第五女瑾玉一人在侧,系新自故乡冒万难赶来侍奉,到桂犹未足一月也。三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友好雷沛鸿,本人及诸门人葬先生遗体于桂市东南望城岗。墓地前,漓水在望,群山环立,风景如画,足供后人凭吊。先生逝世前曾有遗言,由瑾玉女士笔记,并录如后:

一、平生所抱宗旨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以此自律,并勉励尔辈。

二、待人须忠厚,对长辈须克尽孝道。

三、凡事须前后再三考虑,不可卤莽;方针既定,必宜彻底。

四、余身后决不要以战时艰难之钱,化费于我个人丧葬之用。盖先父并不以隆重华贵之葬礼为荣,居家向来以俭为主。

五、余一生以尽力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最多,前后同学努力为母校增光,是余所至望也。

本文摘自《谁从我的世界路过?》,梁漱溟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6月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