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蜕变发展 | 为什么京东方亏损还要投资?这里有答案

(2016-05-27 13:54:13)
标签:

杂谈

蜕变发展 <wbr>| <wbr>为什么京东方亏损还要投资?这里有答案         为什么京东方的扩张需要那么多的投资?为什么京东方在亏损时还要继续投资?——这不仅是关于京东方的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关于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所绕不过去的基本问题,必须从产业逻辑上予以正面回答。就京东方的历程而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三个事实相关——产业性质、后进者地位和企业的目标,分述如下。

        第一个事实:产业性质。TFT-LCD工业属于半导体类的工业。自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之后,半导体工业的崛起展示了一条与传统工业截然不同的轨迹——遵循“摩尔定律”的高速技术进步与高强度投资互为因果的动态演进。包括集成电路(芯片)和显示器在内的半导体类工业有一个基本特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代产品需要相应的一代生产设施。例如,在汽车和其他机械产品工业,同样的机床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但在集成电路和显示器工业,产品的变化要求全部生产设施的变化(不仅包括设备,还包括厂房)——即一代产品一代生产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和规模效应对于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所以半导体类工业的投资强度非常大——企业只有不断地投资才能保持竞争优势,甚至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直到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几家企业于21世纪初年进入TFT-LCD工业时,中国工业几乎没有经历过这种竞争——技术进步每天24小时不停,而为推出一代新产品所需的生产线动辄就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已经习惯于用短平快的商业思维看待工业的中国社会,对于这种高技术工业极为陌生,所以对京东方以如此高强度的投资和建设速度进行扩张感到不适应。由于陌生而引起的不理解是情有可原的,但以财务逻辑去攻击京东方遵循产业逻辑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让攻击者自己显得可笑。

        同样的问题在媒体最近对发展中国集成电路工业的讨论中被提出来。2014年6月10日的《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芯片企业投入不及国际巨头1/10产品做得出卖不出”的报道,其中援引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的话说:“目前投资一条月产5万片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需要50亿美元。为建设新的芯片生产线,2012年韩国三星投资142亿美元,美国英特尔投资125亿美元。而我国中芯国际和上海华力两个12英寸的芯片领先企业平均每年投资不到5亿美元,不到国际一流公司的十分之一。”根据该报道,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更是面临“缺钱”的问题——“该行业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风险大等特性,让市场投资者望而却步。”这种情况无非再次证明,后进国家如果仅仅依靠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机制,就没有可能发展高技术工业。

        第二个事实:京东方是后进者。与技术变化缓慢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不同,高技术工业的领先企业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会对后进者形成进入壁垒(即从后进者角度看的门槛),而且这种壁垒还在迅速变动——后进者与领先者的差距越大,进入的门槛就越高。在技术进步速度快和规模效应大的高技术工业,后进者无法仅凭劳动成本低克服这种壁垒,往往需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大的投资成本才能跨过门槛(对技术的掌握、劳动者技能的提高无不伴随着投资),而且后进者进入的时间越晚,需要克服进入壁垒的投资强度就越大。即使能够成功进入,也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凭着现有资产带来的利润而活下去。在半导体显示这个技术进步速度极快的工业中,需求的增长空间以及随之而决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是由领先者的态势所左右的。后进者如果仅仅停留在跟随者的状态,不但只能处于边缘地位,而且随时可能被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淘汰。因此,进入这个工业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一把利剑的锋刃——或者最终挤入领先者的行列,或者最后被淘汰出局——没有什么机会可以长期维持于中间状态。

        除去吉林彩晶项目不成功的最初尝试,当上广电、昆山龙腾和京东方以建成5代线进入TFT-LCD工业的时候(2004—2006年),全球领先企业已经建成了6代线(每条线需投资20亿美元左右)和7代线(每条线需投资25亿—30亿美元)。6代线和7代线的投产使5代线在电视用屏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而电视用屏恰恰是当时液晶屏增长最快、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同时,上广电、昆山龙腾和京东方3家中国企业在2006—2007年遭遇的亏损,不仅与全球产能的增加有关,而且与领先企业以自己大得多的规模打压5代线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关(这些领先企业自己的5代线已经快折旧完毕,所以成本也已经低于中国企业)。到2006年,当3家中国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全球领先企业又相继建成了7.5代线(每条线需投资31亿—33亿美元)和8代线(每条线需投资35亿—40亿美元)。到京东方终于开始扩张的2009年,夏普建成了10代线(投资45亿—50亿美元)。由于陷入扩张停滞境地,当时中国企业与全球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在拉大,而不是在缩小。当京东方终于开始扩张并展示出势头时,全球领先企业又高调转向OLED等新技术,企图甩掉追赶者。如果京东方停步于一条5代线,不但追不上先进,而且实际上是无法生存下去——上广电的倒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国财经媒体及其记者们从来没有明白过这个道理。

        第三个事实:京东方是一个立志成为领先企业的挑战者。从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历史看,从后进者转化为领先者是可能的。后进者赶超领先者的关键,第一是发展出可以驾驭技术进步的能力;第二是奉行进取性的投资战略。除了作为产业化先驱的日本企业之外,所有成功的后进入者都是从掌握低于当时最先进水平的较低世代线为开端的。例如,韩国三星和LG于1995年以分别建成2代线而进入该工业时,日本企业已经建成了当时代表最先进技术水平的3代线;当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企业通过接受技术转让以建设3代和3.5代线进入时,夏普和LG已经建成代表该工业最先进水平的4代线。但实践证明,对于后进入者来说,能够在进入这个工业之后站住脚并开始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进入时的技术水平,而是对技术能力的掌握。一旦通过掌握较低世代线技术而建立起学习的基础,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就取决于是否能够贯彻一个进取性的投资战略。在这种条件下,后进入者切入TFT-LCD工业的最初技术水平并非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能力以及由投资战略所决定的技术能力成长速度。例如,曾经在技术水平上落后的韩国LG和三星,以通过反周期投资率先建设5代线为转折点(2002—2003年),一举在包括技术水平在内的各个方面超过了日本工业。即使是最初仰仗日本技术转让的台湾工业,也因为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投资战略而在规模上超过了日本工业。

        进入TFT-LCD工业的决定是京东方立志要做高技术工业领先企业志向的结果,这是理解京东方道路的关键。这个志向(信念与远见)决定了京东方通过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也决定了她没有坐享被收购企业的利润,而是利用收购来的技术资源在国内自主建设5代线。尽管京东方在这个阶段曾经因遭遇“液晶周期”而受尽磨难,但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出可以自主向高世代线挺进的能力基础。因为有了这个能力基础,京东方才可以开始扩张。京东方曾经因为只拥有不能经济切割电视面板的一条5代线而受到嘲笑,而嘲笑者则无一例外地把中国发展TFT-LCD工业的希望寄托在外国企业能否转让高世代线上。但是,是京东方的扩张触发了那场标志着国外技术封锁崩塌的“液晶热”(2009年),也是京东方建成了中国的第一条高世代线(合肥6代线)和第一条8.5代线,尽管中国媒体欢呼南京项目(夏普6代线)是外国企业第一次向中国转让5代以上的生产线,尽管中国的记者们欢呼三星和LG的8代线将使京东方的6代线“未建成就已落后”。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间,京东方连续建成五条生产线(另外还开工了一条),一跃跻身全球前五,并将于2017年跻身前三。如果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是以高强度投资战略而超过日本企业的,那么作为后-后进者的京东方则是以超高强度投资战略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

本文摘自《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路风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3月蜕变发展 <wbr>| <wbr>为什么京东方亏损还要投资?这里有答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