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思 | 你为什么会对别人有偏见?

(2016-05-25 14:08:41)
标签:

杂谈

哲思 <wbr>| <wbr>你为什么会对别人有偏见?         苏东坡的《题庐山西林壁》和印度盲人摸象、中国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讲的都是偏见的发生。

        为什么我们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为什么我们会把大象的局部当成整个大象?为什么水流船行之后我们还在原来的刻痕上寻找失落的剑?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总是生活在某一个阶层、某一个地方,扮演某一种角色,因此,总是自然地立在某一个角度、立场上来观察事物,而不能同时站在所有的立场和视角上来看待问题。眼见为实,自己的经验具有天然的优先性。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观察到的当成是最真切的事实,当成事物的全部与原貌,这就导致遮蔽的发生。各种偏颇的思想观念,听起来都有几分道理,而与之相反的思想观念,同样也有几分道理,即所谓公有公道理,婆有婆文章。于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但仔细追究起来就会发现,持有各种思想观念的人,由于所站的立场和视角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携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不能全然地把握事物的整体、原本地领略庐山的真面目,把自己所看到的局部侧面当成全部,从而把自己认识的道理扩大化、绝对化,陷入荀子所说的“蔽于一曲,暗于大理”的境地。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站在庐山之外,所看到的就是庐山真面目了吗?也不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优先于所有视角并且可以取代其他视角的绝对视角。但要让人从他所立的视角里转移超越出来并非易事,而最难转移与超越的是个人自我的立场,因为其中涉及切身利益与根深蒂固的信念,乃至尊严等心理因素。这就是孔子之所以说中庸之道难传的原因。

        第二,事物是一个整体,一物一太极,它在整体上的相干效应与协同作用是非线性的,但理论往往是线性的、条分缕析的。关于一种事物可以建立起很多很多的理,乃至于理论体系,但所有的理加起来都不能等同于这种事物。将所有视角上看到的庐山景观加起来,还是不能够得出一个真正的庐山。庄子曾经用混沌之死来形容这种分析方法的致命之处。

        第三,任何事物发生追究起来都有重重不尽的缘起,其中有的缘起是随机的。出于成本考虑与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穷尽事物的所有缘起。因此,对缘起的追溯是有限的,我们为了理解事物建立起来的因果关系函数中的项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地把握事情演变的方向。但我们过度地信赖已经建立的因果模式,并将其推而广之。

        第四,事物以时空形式在迁移,因果关系变动不居。思想的惰性让我们习惯于把某一时空里成立的道理推广到任何时空。

        第五,情感方面,由于我们对事物及其变化形态有各自的倾向与期待,我们的心灵总是难以避免地裹挟进来,陷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分别与喜怒哀乐等各种偏颇的情绪波动之中,失去宁静致远、感而遂通的澄明。

        中庸之道就是要将人们从各种偏颇乃至偏激的认识和情感中解救出来,消除各种遮蔽,回归心性的本位,获得一种澄明的心态与中肯、全面而恰如其分的领悟。

本文摘自《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孔见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8月哲思 <wbr>| <wbr>你为什么会对别人有偏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