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总投资34亿元的京东方4.5代线在成都开工建设。京东方在规划生产线时做了编号,北京5代线是B1(指第一条生产线),而成都4.5代线是京东方的第二条TFT-LCD生产线,所以编号是B2(以下将注明各线的编号,并在需要简化文字时使用)。B2项目由王家恒担任总指挥(石涛是建设组组长),而建线骨干则主要来自北京5代线。由于京东方的志向一直是做更大的液晶屏,所以这个突然“拐弯”向下做的项目在京东方内部曾经引起争议。
建设4.5代线从技术上讲难度不是很大(建筑面积只有5代线的一半),但对京东方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她第一次完全以自己为主建成的生产线。石涛在成都住了13个月,从头到尾没有离开。成都线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设计,由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总承包。据他讲,由于通过建设5代线已经了解了产线,京东方在质量标准、费用控制和材料品质的把握上做得更好。他说:“第二条线验证了我的很多想法是对的,在这之前不敢说第一条线哪里不好,因为没有被验证。……要想验证一些想法只能等到下一条线,而且这种投资是不能冒风险的”。在工艺上,成都线第一次包括了北京5代线所没有的彩膜制程,通过引进人才后也是一下子就干成功了。
成都4.5代线的早期产品是用于手机的小尺寸液晶显示器,而京东方在手机市场的经验基础是其早期的液晶模组业务。如前所述,京东方于2001年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的STN事业群,随后在国内相继建立了京东方现代(北京)显示技术公司和京东方(河北)移动显示技术公司,生产手机液晶显示模组。京东方的这部分业务在2005年之前是全国最大的手机屏模组制造商,也是国内最早做彩屏的厂商。这段经历使京东方很早就在手机显示屏领域打下市场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成为成都4.5代线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
王家恒当时最大的压力是使这条新线能够赢利(特别是在北京5代线处于亏损状态时),这也是王东升交给他的最重要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王家恒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开始筹划产品。经过综合考量后,项目组为新线选定的第一款产品是2.41英寸QVGA手机屏。虽然这款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不高(一般新线要从比较成熟的产品做起),却是当时占主流市场的标准化规格产品,需求量大,切割效率高。但手机屏的市场价格变化很快,到2009年7月1日点亮第一块屏时,这款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跌为规划时的70%,即使按当时计算的满产满销也是亏损。这个压力使王家恒在很长时间里睡不好觉,直到新产线的业绩救了他的睡眠。设计产能30K的成都4.5代线于2009年10月正式投入量产,第一次完全流片的良率是75%,并很快就爬到
90%以上。凭着质量好,第一款产品迅速打入深圳手机市场,客户包括联想、中兴、海尔、海信、波导系以及山寨手机(在深圳手机市场上,“除了华为之外几乎都成为京东方的客户”)。由于这款产品的热销,成都4.5代线在开始量产的6个月之后就实现满产满销,2010年3月现金流为正,4月就达到单月出货1206万片(屏)并开始盈利。
为了提高赢利性,王家恒的第二步是开拓国际客户,争取三星的订单。还在设备刚刚搬入的2009年3月,王家恒就要求营业部与三星手机部门商务接洽,对方给了一个不好做的产品(2.2英寸QVGA
PS)。成都开发团队以“干不成就死”的决心,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对画面品质等要求都规定很细,每2周送一次样,改模具、用新材料,于2010年8月2日一次性通过供货商认证,并在同月15日实现对三星的批量出货。到2011年年底,成都京东方为三星开发了5款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2800万片。由于三星的采购价格比国内客户要高很多,所以大大提高了盈利率。
从此王家恒坚持与客户一起开发、为客户定制的原则,后来又开发了3.5英寸(主要客户是联想和中兴)、1.77英寸(出于放量考虑的低端产品)、2.0英寸等几款产品,基本覆盖了功能手机的用屏规格。坚持与客户共同开发产品的做法,使成都4.5代线赶上了智能手机的第一波。2010年8月,三星向京东方提出开发3.2英寸QVGA屏的需求。B2的产品开发部在设计这款产品时,发现生产3.14英寸屏将比3.2英寸的玻璃基板切割效率高很多。经与三星手机设计和市场人员沟通,了解到这是一款入门级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客户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屏幕的尺寸来与当时市场上流行的2.4和2.8英寸产品竞争,以夺取入门级智能手机市场。经过测算,B2开发人员3.14英寸可以满足竞争需要,同时因切割效率最大化可降低成本,并向客户提出1∶1尺寸设计样图进行外形对比,得到欣然接受。3.14英寸屏后来成为明星产品,在投产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保持着每月200万片出货量的水平。
在京东方规划和建设4.5代线时,功能手机还在市场上“一统天下”,所用的显示屏面积小且技术含量较低,意味着这个市场对液晶面板的需求量和利润率都较低,这也是有人认为不该上这个项目的原因之一。但连主张上这个项目的人(如王东升)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成都4.5代线投产后不久就迎来了所谓“移动互联网”(移动计算)的兴起,智能手机开始风靡市场。由于智能手机的显示屏要求更高的技术性能(必须以TFT替代STN),而且尺寸更大,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大增加了对半导体平板显示器的需求量,也显现出成都4.5代线的优势。从2010年下半年起,B2的产品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时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但智能手机用的小尺寸液晶面板却成为需求增长最强劲的领域。2010年8月,京东方决定把B2的产能从30K扩大为45K,同时进行使用低温多晶硅制造TFT的技术改造。2011年9月9日,45K扩产项目正式量产。
成都4.5代线从2010年10月开始宽视角手机屏的开发,以便使手机屏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影响消费者体验。京东方掌握的ADS宽视角硬屏技术非常适合手机屏,为京东方在小屏市场上带来优势,苹果iPhone采用LG液晶屏的重要原因就是LG使用与京东方ADS同源的IPS宽视角技术。三星大量采用京东方液晶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京东方使用ADS宽视角技术(三星传统采用的宽视角技术是VA,但在移动等产品上也采用与FFS类似的PLS技术)。成都4.5代线产出的70%和北京5代线产出的50%都是供应三星。
到2013年初,成都4.5代线已有3300人的规模。这条线对于京东方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条线从2010年4月起,一直保持着盈利状态,从未亏损过。在京东方主营业务处于亏损状态的2010—2011年,成都4.5代线的持续盈利状态对于京东方人起到了鼓舞的作用。第二,它更大的意义是使京东方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前夜切入了手机显示屏市场,并以在这个领域所锻造和积累起来的技术/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能力,使京东方迎来了智能移动终端市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从2010年10月开始,京东方实施组织重构(本章下一节详细介绍),B2、B1和B3逐渐被纳入中小尺寸产品事业部,统一进行产品企划,特别是凭借4.5代线积累的能力推动了B1的转型。2011年,全球电视市场的需求低迷导致液晶面板全行业的库存增加、价格下滑,但中小尺寸面板的市场需求却越来越旺盛。面对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京东方决定加大向中小尺寸产品转型的力度,在4.5代线开发的产品被相继导入5代线和6代线,甚至导入8.5代线。台湾友达的高管曾经问:为什么京东方的小屏做得那么好?京东方以4.5代线较早地切入小屏市场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点“歪打正着”的味道。
本文摘自《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路风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3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