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位献身者,又是一位殉道人。——陶行知去世了。
      
那天是1946年的7月25日,年仅55岁的他因为“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而永远地告别了人世。
      
上海、重庆、延安、香港、南京,乃至纽约、新加坡等诸多城市,纷纷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灵柩安葬在南京郊外的晓庄——当年他创办乡村师范学校的地方;他的遗墨“爱满天下”镌刻在墓前的牌坊上——当年他的奋斗目标与终生理想……
      
无人不哭,无人不泣;无人不追思他所施予的爱,无人不感念他所付予的情。然而在他的四个儿子的心目中,则似乎存留着更多的遗憾和羡慕。长子陶宏说,他最终成为了“更大多数不幸人们的父亲”;幼子陶城说,他是真正做到了“损己舍家为人民”。——一个“爱满天下”的教育家,独独将他的爱遗漏于自己的家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育才学校的孩子们徜徉在爱的河流之中,翱翔在爱的天空之下。他们一个个长大了,一个个成才了。
      
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这样的一幕——“我悄悄走到池塘边,来到陶先生所住的一栋草房的窗前。我看见他正伏案写着什么,却打着赤膊。我暗自纳闷,天气并不太热,为什么要光着脊背写作呢?我去问一位老师,他告诉我,陶先生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办教育事业上了,自己只有一件像样的白布衬衫,到了夏天就换洗不过来,往往一面办公,一面把衬衣洗了,晾在一边,有事时才穿上衬衫出去。”这是学生高缨的回忆。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那年冬天,陶先生唯一的一件大衣被小偷偷走了,“晚上回来,他和我们围坐在一起闲话,很诙谐地跟我们说,以前他乘坐公共汽车最怕人多拥挤,现在如有两辆汽车同时到达,他便向人多的车上去挤:人多热气大嘛!等我们回味过来陶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时,都沉默不语了。”这是教师丁右涵的回忆。
       
——这,就是陶行知自己的生活!一个完全有条件过上富裕日子的留美博士的生活!陶行知无怨无悔,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981年,在纪念陶行知九十诞辰的大会上,他当年的学生、后来的国务委员张劲夫于发言中称赞他的精神为“损己利人”。——一个“损”字,包含了多少的内容啊!他“损”掉的不仅是母亲、妹妹、妻子的生命,不仅是儿子们所渴望的父爱,更有他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健康。
       
……他终于倒下了,他终于将自己也彻底地“损”掉了!那天是1946年的7月25日,周恩来得到消息后立即奔来,他在详细地询问了医生之后,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他是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是因“健康过亏”而死的,是因“刺激过深”而死的。
      
他是完全可以不死的——他死时还不满55岁!但是他却把爱给了抗战的事业,给了更多的人,唯独没有留给他自己……
      
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董必武称他是“当今一圣人”;
      
郭沫若称他是“孔子之后的孔子”……
      
但他还是他——一个心甘情愿将爱洒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
本文摘自《大师的抗战》,陈虹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