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都听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吧。这里的本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脾气、态度、习惯,或者是待人与处事的方式。那本性是怎样生成,又是如何运作的?
荀子说:“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行为决定了习惯,而习惯决定了性格,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一种习惯,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从平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累积形成的。就像一棵大树,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一棵大树?它是从一粒小小的、毫不起眼的种子,或者一节无足轻重的根茎开始的。习惯不是忽然之间就养成的,它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样的语言、动作,直到有一天,当我们不自觉地就流露出那样的语言、动作,一种固定的、难以被更改与扭转的存在模式——习惯便形成了。
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通常是不大容易的。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沿着习惯进行各种思考,做出各种行为。一个有抽烟习惯的人,尽管非常清楚香烟不但损伤自己,也会危害他人,然而却很难拒绝香烟的诱惑;一个有酗酒习惯的人尽管非常清楚,酗酒不但损伤自己,也会危害他人,然而却很难拒绝酒精对他的诱惑。他们被习惯操控与奴役了,就像一个做久了奴隶的人,他的腰总是习惯性弓着,头总是习惯性低着,胸总是习惯性含着,他很难在主人面前直起腰、抬起头、挺起胸。因为这些动作被他们积得实在是太久了,他们习惯了。如果直起腰、抬起头、挺起胸,他们会不自在,不知道那将会发生怎样的状况。他们是那么害怕未知,所以为了安全,他们继续蜷缩在自己的习惯里面。
习惯有好有坏,而积习毫无疑问是一种坏习惯。积习是一种恶习,恶习是一种阻碍与堵塞,很难让我们的人生运行得顺畅、通达。而且,积一旦成了习惯,不管我们已经积了多少,都很难停下来。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令我瞠目结舌的人,她的一生都在积。她什么都积,几乎不加拣择,见到什么,就积什么。她不知疲倦地,从一个黑发少女积成了白发老妪。
积就是她的人生,是她的整个存在,甚至是她全部的生命意义。她的房间里面,积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见过的、没见过的,想到的、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袋子、绳子、瓶子、罐子、盆子;各种各样的砖头、瓦片、木块、棍棒;各种各样的螺丝、铁钉、电线、钢筋;各种各样的药草、谷物、豆种、菜籽;各种各样的扑克、麻将、纸牌、跳棋;各种各样的动物,羊、狗、猫、兔子、母鸡、公鸡、鸭、鹅,甚至是老鼠……当然,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她把它们挂在墙壁上,放在柜子里,塞到床底下,堆放在任何空的地面上。她的房间,真的很难被称为房间,简直比垃圾站还要混乱与肮脏。
如果她坐在她的房间里,我们很难找到她,除非她站起来活动。她的儿孙们,自然也包括我,总是希望她能生活得干净、卫生、整齐一点,所以,会偶尔帮她打扫。让人不解的是,她不允许任何人清理她的房间。她认为每一个想清理她房间的人都是另有所图的;她认为打扫只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从她的房间里带走些什么;她认为她所积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用的,都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离开了任何一样,她都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她几乎没有丢弃过任何东西,满屋子几乎派不上任何用场的东西,每一样对她来说都是宝贝,尽管她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
还有一个人,比起我的奶奶,他要有身份、有地位得多。他在他所在的那个城市,有一个会长的职位,经常去开会,经常参加饭局,很多人认识他,他也认识很多人。他的身份与地位为他的积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正是这种方便,让他的房间几乎成了一个仓库。
他与我的奶奶有所不同,他同意别人清理他的房间。当房间被各种茶叶、浆液、燕窝、水果、补药等堆满,并发出一种怪味时,他会找人帮忙收拾一下。
不能想象的是,很多高档的、名贵的,甚至进口的补品,居然在三年前就过期了。当人把那些清理出去,准备扔掉时,他会很纠结,拿着那些过期的东西看来看去。最后,他还是决定把那些过期了很久的食品继续留着。他说,还是先放着吧,以后再说。
没有以后。因为每一次他都这样。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它们是变质了的,不能吃了,他也不会去吃。然而,他就是不舍得扔掉。
有一次,他的房间散发出一股腐败的气味,气味越来越大,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久。房间里的飞虫及苍蝇渐渐多了起来,无论如何驱赶都赶不走。每一个到他房间的人都会皱眉头、捂鼻子,明里暗里地驱赶那些小飞虫及苍蝇。气味是哪里来的?他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找到什么。后来,有人在一大堆的补品之中发现,一整箱的杧果、一整箱的香蕉在腐烂,在那些腐烂的水果里面还蠕动着许多蛆虫。
他为此感到些许的尴尬,解释说,别人送来了,不能不收下,可他的胃不好,不能吃水果,加上他真的很忙,根本没有时间料理这些,所以才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发生。
这并不是一个值得信服的理由,自己不能吃,为什么要积呢?为什么不转送给别人呢?只要说一声,会有人将它们搬走;只要说一声,会有人将它们分发下去。只要说一声而已,为什么不说一声呢?如此一来,房间将是整洁、通畅的,自己
既不会饱受异味之苦,也能给他人带来欢乐;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能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在一种温暖之中。因为在他的周围,有许多人,包括他的属下,由于贫穷,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水果,更别说补品。
顺便说一下,他的人际关系相当糟糕,之所以糟糕,与他不懂得与人分享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名声在外,但是身边的人并不喜欢他,都在暗暗地与他作对,让很多工作变得困难重重,十分棘手。他一直责怪身边的人不理解他,一直怀疑身边的人对他的职位有所企图,一直很谨慎地保护着自己,这让他活得异常辛苦与疲惫,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如此不得人心,不受人拥戴?
方法很简单,只是不积。不但房间变得整洁通畅,物尽其用,也可以利益他人,赢得他人的拥戴。两全其美。然而,太多人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喜欢自己拥有,而不希望别人拥有。尽管别人拥有的多与少,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任何的影响与威胁。
积习的形成跟教育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然而,当前的教育并不成功,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教师,都很辛苦。原因在它的方向偏了,它让每一个学生去积很多的东西,却不管这些东西有没有实用价值。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叫作培养。培养这个词,听起来比积显得高尚多了。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能够让自己生活得更真实、更强大的人。现实中,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会了不知满足地去占有。
适度、恰当、正确地占有某些必要的资源,是不会对自己、他人造成太多困扰与损害的。积却不同,它是超出我们真正需要之外的、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我们占有着它,却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功能与效用,仅仅让它充当着用来显示我们富有的一个数与量。
如果活得足够充实,是不会用任何东西来显示自己的,或许根本想不到这一点。我们是那么充实,根本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缺乏。我们觉得生活是如此厚待我们,让我们足够富有,富有到需要将自己的所有给出去。而当我们积,说明我们活得很虚弱,需要用很多东西来支撑自己,不然我们会自卑、会迷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教会一个人如何去学习与分享、怎样做到自觉与反省,而不是培养一个人积的习惯。
社会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我教育,也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在好习惯的养成中,有祝福、爱、慈悲;而在积里面,更多的是占有、自私、伤害。不能利益他人的积习,只是方便了自己而已,可再怎么方便自己,也只是暂时的,很难长久。何况不能利益他人的,通常也很难利益自己。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没有一个生命是单独存在的,生命与生命之间,一直都发生着联系。
如果我们不能养成自利又利他的好习惯,如果我们所积的只是害人又害己的坏习惯,那么,日积月累,我们会得病。
积本身就是一种病。
本文摘自《不积—— 一种知止的人生态度》 培莲净乐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