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时光倏忽,转眼间,恩师牛春明离我们驾鹤翔云仙去已五十多年了。闲暇时常把老师的照片看了又看,他的音容笑貌恍如昨天,但再也见不到他老人家慈祥和蔼可亲的面容,也听不到老师的谆谆教诲,只能在记忆深处去寻觅!
1958年,我在湖滨六公园拜牛春明为师学杨式太极拳,当时老师已78岁高龄,我算是老师晚年收徒较迟的学生了。
著名太极拳家牛春明老师,北京人,诞生于北京鼓楼后国旺胡同,是清王朝八旗兵的后裔。清王朝被推翻后,年轻时的牛春明则在北京的一家意大利教会医院外科门诊部学医。
在任医期间,巧逢师祖健侯公来医治痔疮,牛大夫为其精心治疗,后两人结下忘年之交。牛大夫欲拜健侯公为师学习太极拳,健侯公说:“我已是古稀之人了,跟我学拳可以,若要拜师则要拜在我儿子澄甫名下。”当时,健侯公正在新编81式太极拳,采用道家九九归一的学说进行组合,修正高难度动作,以适合年老体弱者锻炼,并为日后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和普及奠定基础。
因牛春明在杨家学拳时,刚开始改新架,故牛春明在杨家便成了第四代外姓弟子,为区分学生的先后辈分,杨家赐予“轩”字辈排名。牛春明是第一位,赐名“镜轩”。后又有田兆麟,赐名为“绍轩”;李椿年,赐名为“雅轩”。牛春明从此在杨家学拳达17年之久,杨家也将牛大夫塑造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专业太极拳家。
后离京南下数省,播撒太极种子,最后落户杭州。牛老师为人正直,他在武术界多年,生活并不富有,又毫无江湖习气,待人接物平易近人,对弟子学员绝不额外索取,亦从无疾言厉色,唯独授拳认真,一招一式决不马虎,深受弟子们的钦佩和爱戴。
我深记当时一起习拳者有近30人,其中十余位师兄每天与老师轮流推手。我是新生,初学拳架。每天牛老师教过新动作,多由师兄潘志成带着反复练习。但他老人家从不放弃亲自指导,看到我有些动作练得不正确,常过来用地道的北京话指出缺点,并手把手地给我纠正。
还有一次我印象很深。那天,我拳架练好后,也挤进去看老师推手,只见老师一一把师兄们腾空发出丈外。我正看得出神,老师也发现我挤在前面发呆,很和蔼地问我:你也想试试?我面色潮红,羞不作声。老师把我拉过去,教我掤、捋、挤、按,我还接不上手。老师在我脸上轻轻地一拍,慈祥温和地说:你还不会掤手,粘不住对手就要挨打,懂吗?推手是从拳架中来的,要先把拳练好。从此以后,我每跟随老师认真练拳,潜心钻研拳架和推手。老师仙逝后,我继续与潘志成、陈松海、瞿文等师兄练习推手。今天,我对太极拳的拳术略有体会,全靠老师的教诲和师兄们的点拨。
本文摘自《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牛春明 孟宪民 陈海鹰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