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屠新时,《中美邮报》社长,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美国汉字书法文化院院长,美国丹佛孔子课堂理事长,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副主席。
菁野的第二本散文集《行走的家园》就要在北京出版了,我真为她高兴。
2002 年春天,在天津报业举办的一次华文传媒国际研讨会上,我们在天津初次见面,菁野当时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一家华文报纸的总编,她在会内会外显得很文静,很友善,优雅而不张扬;听周围人介绍,她的文章与专访在莫斯科华裔社区很有名气。
同年夏天,我们海外多家华文媒体与凤凰卫视的几位主持人和主管经理,一起到吉林长春采访参观,又一次和菁野见面。从长春到延吉,直到边境海关珲春,我们一路同行。交往中,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了她。我很佩服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坚持多年奋斗闯荡,开拓眼界,走自己的路;用她的那支笔,写出了不少意境深远的游记与散文,为华人在海外的拼搏和成就热情讴歌。她淡定而愉快的表情,和谐秀丽的五官,展示着她的个性美;让人感受到温情秀婉后面的执著定力,优雅文笔中透出的聪慧和睿敏。
让我在内心受到震动的是她的那篇在海外获奖散文:《莫斯科给我的这个秋天》,那美丽的文字,跳荡的心灵,词句段落中独特的韵律,我很喜欢,过目难忘。当时,我就录下其中的几段:
遇见你,是在一个清凉的飘在风中的黄昏里, 那时,秋风恰好停在你的额头,停在红红的夕阳肩上,你默默注视着那片脉络清晰的树叶恰好应声而落,落在我唱着的那首歌里。
远处,那个木板铁索的桥边,你用从春天汲来的旋律丰盈我满目的秋色,让被自然覆盖的文明成了长天大地抒发自己的唯一方式……
我回眸眺望来时的路,那一串被荆棘刺破的脚印如血色的花朵灿然开放在暮霭里,那跌跌绊绊的创伤留下的无法平复的印记,让你的脸上漫起一种时代的情绪。从此我知道了,你心里的沉重与激越,正是和我有同样的出处……就像你和我从彼岸到此岸,会有不约而同、不谋而合的心绪的重叠。
读着她的这些散文诗句,的确会有一种心灵的共振和心绪的重叠,是一种难得的美感体验。她在俄罗斯访问那些文学大师旧居墓地的散文,在中国大地行走旅游写下的随笔,每每在笔端透出她的快乐和真情,描绘出她眼中展现的美的人生和美的世界;生活的普通场景和短暂瞬间,在她的韵律字句间诗意盎然。这正应了那位法国雕塑家的话:“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生始终在选择,在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不是由他人决定,而是自己领悟和决定的存在。菁野的散文,用她自己的眼睛透视出人性之光,显现着生命的重量与质感。
菁野散文集分为四辑:第一辑“俄罗斯朝圣之旅”,第二辑“莫斯科散记”,第三辑“故园之恋”;前三集的文章,我大都读过,这也是我们这代人走向世界的历程中点点滴滴的足迹。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迎击风浪,酸甜苦辣,时沉时浮,菁野用艺术家的语言,记录下生命的感悟: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对艺术哲人近距离的体验,对亲人友人的情感;文字虽短,画面丰富而多彩;是只有这个激越的时代,才会生发出来的生活记载。第四辑“写给女儿的成人礼”,是我建议她继续写的,可惜我还没有读到,相信会有另一番心灵记叙和感受;因为她的小女儿去了俄罗斯学习音乐。两地万里之间,文学和音乐之间,两代人心际之间,是会有一块大天地、一方大视野的。菁野应当多多地写下去。
菁野文字的最美最贵处,在于她的真,出自她心灵深处的质朴和善良,她对文学、对人生、对工作的无保留的执着虔诚。她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故意搬弄文词,而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清澈之泉,性灵震动之下的任意表达。文字不求全,尤贵真率。
这些年来,菁野的作者身份被编辑的角色掩盖了,她的散文写得少了,她是一位站在海外华文报纸洋洋大版之后的主编。这份文字工作是一种付出,是成年累月、每一周都无法懈怠的心力劳动;但,这毕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她以自己的坚韧和才华,将一份一份文化大餐奉献给华人读者,给远在万里之外的同文同种的朋友们送上精神上的温暖、连通、慰藉、信息和带着美感的食粮。许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地奉献,把自己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加上,换来的是千万读者的赞扬和喜爱,这是生命价值的转换。她从未出过差错,是一位无名英雄。
“文如其人”,用中国的这句老话来概括菁野的文与人,也是很为贴切的。我曾经将一副写兰花的对子用条幅的形式书赠给她。兴许也是“不谋而合的心绪的重叠”, 她很喜欢:
风雅千般韵味,清高一品兰香。
是的,在她新书出版之际,我还是用“深谷幽兰”来赞喻她的新书和她的品性:兰花独自生长在幽谷之中,坦然、自信、物情潇洒、清香自远;她不依别人的娇宠,不怕清寂的孤独;她尽情享受阳光雨露,也不畏风寒夜永;她风姿卓然,花色诱人,但从不招摇轻慢;她具有独立个性的美,有让人长久品思的韵味。她很平凡,但不失为贵。

加载中…